干区第一次举行了小型的露天放映。
他们用港口送来的老投影仪,在楼墙上放了一部老片子——《活着》。
片尾曲响起,风吹过,观众席上,几张年轻又疲惫的脸静静发光。
后来,干区逐渐被外界接受,成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区域性复建试点”。
很多人慕名而来,有的想“考察成功经验”,有的只是想看看这一群“本不该留下”的人,如何在废墟中活成一面旗帜。
国际媒体也来拍纪录片,记者问李强:“你觉得你们成功了吗?”
他想了很久,只说了一句:“我们没有成功,但我们没有倒下。”
一年后,李强离开了西港。
他没有再留下告别信,只留下一本笔记本,封面写着:“干区建设纪要1.0—希望的结构。”
而那盏曾挂在旗杆上的灯,如今已经换成了新的太阳能路灯,照亮干区主路。
索菲亚继续写作,陈明的火锅摊成了西港有名的小吃点,老李每天早上带皮萨去教新工人打水泥、量线、装螺丝。
林涛后来回了中国,但他说过一句话:“我们这一代,或许盖不起完整的大厦,但我们知道一块砖该怎么放。”
这就是《8.18以后的西港》的故事。
一座城废了,但人没有废。
他们不是英雄,没有奇迹,没有主角光环,他们只是普通人,在最混乱的时代,用一点点技术、一点点信念、一点点相互扶持,活了下来。
在断墙残垣间,立起了一盏灯。
那盏灯,从此照亮的不止是干区的路,还有一群人对未来最微弱、但最真实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