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书童小说 > 现代都市 > 我真的只想做宰相全文阅读

我真的只想做宰相全文阅读

山的那边 著

现代都市连载

《我真的只想做宰相》是网络作者“山的那边”创作的军事历史,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七郎赵二郎,详情概述:七郎看着差役舀起一斗粮,粮食高高的都冒出尖来,像小山峰一样。这……这十斗粮怕是都有一石五了!七郎目瞪口呆,指着一旁的称问:“这不是有称?为什么不称重?”差役看着赵七郎,问赵大郎:“你家的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赵大郎讪讪地说:“差爷,我幺弟顽皮。”七郎很委屈,这些人冤枉他!他哪里不懂事?哪里顽皮了......

主角:七郎赵二郎   更新:2024-02-16 23:30: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七郎赵二郎的现代都市小说《我真的只想做宰相全文阅读》,由网络作家“山的那边”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我真的只想做宰相》是网络作者“山的那边”创作的军事历史,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七郎赵二郎,详情概述:七郎看着差役舀起一斗粮,粮食高高的都冒出尖来,像小山峰一样。这……这十斗粮怕是都有一石五了!七郎目瞪口呆,指着一旁的称问:“这不是有称?为什么不称重?”差役看着赵七郎,问赵大郎:“你家的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赵大郎讪讪地说:“差爷,我幺弟顽皮。”七郎很委屈,这些人冤枉他!他哪里不懂事?哪里顽皮了......

《我真的只想做宰相全文阅读》精彩片段


七郎不久前刚过了六岁生日,接连发烧了一个月,把全家人吓得满天神佛都求了一遍。

没有人知道,七郎在这一个月里做了一个诡异的梦。

他的灵魂似乎脱离了身体,穿梭到了千年之后。旁观了一个叫“赵福贵”的人一生。

赵福贵是个小镇青年,从从小上学、考试……大学读了个文科专业,毕业后就失业,回老家小镇继承家业……一间油盐调料杂货铺,一日从城里拉了一大车杂货回家途中,不幸遭遇泥石流死亡。

七郎旁观了赵福贵的一生,对赵福贵的喜怒哀乐却没有体会。

他清晰的知道,他不是赵福贵,他是天明村六岁的赵全。

梦的最后,赵福贵满脸狰狞地向他扑来:“我就是你,把你的身体让给我!我能让你当宰相、娶公主、走向人生巅峰!”

“你说啥子咧?”七郎懵懵懂懂。

还没想明白,就听到母亲周氏一声声的召唤,他猛地一震,睁开了眼睛。赵福贵在他的脑海中如星光般消散。

七郎的烧终于退了,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又去祖坟拜谢了祖先。

一开始,七郎觉得这只是做梦而已,并没有把“前世”当真~

瞧瞧这梦,前世的自己叫赵福贵,开杂货铺,糖和蜂蜜都有,想吃糖就吃糖,想吃蜜就吃蜜,简直是他的梦想啊!

梦醒之后,他还是六岁的赵全,每天和侄子侄女们捉蚂蚱,去小河里捞鱼……

但很快,他发现他跟着赵福贵学过的东西,似乎都还记得。

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脑海里多了一个“空间”,赵福贵拉着的那车杂货全部都在空间里。他尝试过进入空间,但发现进不去,只能用意念把空间里的东西拿出来。

现在,他得知胡椒是很值钱的。他空间里恰恰就有一大袋胡椒……这是,神仙要自己发财啊!

七郎觉得,他一定是梦中那些人说过的“天选之子”。

但胡椒珍贵,七郎不敢说自己有,只和管事说好卖藤椒的事,小跑到赵大郎身边。

赵大郎早看到七郎在管事跟前嘀嘀咕咕,塞了一块刚买的麦芽糖到他嘴里,叮嘱:“别乱跑,天色不早了,我们回去找你二哥。”

七郎和大毛、二毛含着糖,齐刷刷地点头。

提着零零碎碎的东西,赵大郎小心牵着三个娃娃又走回县衙附近。

看到他们回来,赵二郎松了一口气,因为纳粮的时候需要农户自己搬粮进去,他一个人可搬不动。

一些人家也带着孩子一起进城的,孩子有的坐在箩筐上,有的在人群里钻来钻去。七郎和大毛、二毛都没见过纳粮,很是好奇地钻到了前面。

正在纳粮的是一个老汉,差役打开老汉递上的户籍文书,高声念道:“梁满仓,成丁三人,需纳粮六石……”

念完后,手插进箩筐里,搓了搓黍米,撇嘴道:“梁老汉,你这粮不够干啊!要么等晒干了再来,要么折算重量……你自己看着办吧!”

梁老汉急了,捧着一把黍米求道:“差爷,我是大树村的,从半夜就出门,走了好几个时辰才到城里呢!这些粮是仔仔细细晒干的,怎么不够干?求求差爷,我们出来一趟不容易。”

差役挥手:“你这老汉别歪缠,我收了你的湿粮,回头被县太爷打板子。我也不为难你,日头老高呢,你就去旁边晒吧!”

七郎顺着差役的手指看去,只见县衙旁边有一块空地,已经有人在晒粮了,显然又是粮食不够干的。

看到眼前一幕,他的心有些忧愁,担心起自家的粮够不够干了……

七郎又钻回哥哥身边,此时太阳已经老高了,赵大郎和二郎蹲在板车边,用手里的破草帽扇风,汗还是顺着他们黝黑的脸盘流下来。

“大哥、二哥,我们的粮够不够干?”七郎担忧地问。

赵大郎把七郎拉到自己的阴影里,小声说:“我们的当然够,晒了好多天了。”

赵二郎苦笑:“我们的当然够,特意留了几个铜板,孝敬差爷呢!”

粮够不够干和留不留铜板有什么关系?

赵大郎瞪了赵二郎一眼,赵二郎不敢再说话。

再胡说八道,让差役听到了,连铜板都不肯收,非得让他们再来一次,那才糟糕呢!

又过了一会儿,才轮到赵大郎一家上前。

赵大郎恭敬地递上户籍文书,手一松,几个铜钱落在了差役手里。

差役顺手一收,脸色好看了一些,念道:“赵继祖,成丁五人,纳粮十石……”

说完也检查了一下粮食的成色,倒是没提出异议。

检查了成色,就是称重了。赵大郎和赵二郎一起挑着粮上前,差役拿了一个大斗出来,十斗算一石,十石粮要量一百斗。

七郎看着差役舀起一斗粮,粮食高高的都冒出尖来,像小山峰一样。

这……这十斗粮怕是都有一石五了!

七郎目瞪口呆,指着一旁的称问:“这不是有称?为什么不称重?”

差役看着赵七郎,问赵大郎:“你家的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

赵大郎讪讪地说:“差爷,我幺弟顽皮。”

七郎很委屈,这些人冤枉他!

他哪里不懂事?哪里顽皮了?不是给了铜板了吗,怎么还这样斗量?

“可是称重更快啊!”七郎明知不是效率的问题,还是不甘心地嘟囔了一句。

一旁做记录的文吏看了过来,小眼睛眯了眯笑道:“你这孩子倒是机灵。你会看称吗?你会看,就给你称重。”

七郎前世是做小买卖的,就算这种老式称是一斤十六两的,他也是会看的,立刻说:“我会!”

差役看了看文吏,又看了看围观的人,冷笑:“你豆丁大会看称?本来用斗粮就是方便你们这些不会看称的人,既然你坚持用称量,这要是称少了,可不许说我糊弄你们。”

其他等着纳粮的人有的还糊涂着,不明白这里头的官司……用斗量更清楚啊,他们又不会看称;也有聪明的想明白了其中根由,都伸长脖子往前看,有了这个开头,他们待会儿也要称重,可省不少粮呢!

七郎觉得自己获得了阶段性胜利,像是骄傲的小公鸡一样昂首挺胸上前,踮脚看称……可还是不够高。

赵大郎把他抱起,轻轻地在他的小屁股上拍了拍,这孩子聪明是聪明了,可他们庄户人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啊!

七郎盯着秤杆上的称星,甚至还检查了一下秤砣,才跟着差役一筐一筐的报数,最后减去箩筐的重量……

最后纳完粮,还剩了半筐粮食。

赵大郎有些懵又有些欢喜,他是老大,从小就跟着老爹来纳粮的,知道这回是省下了半筐粮食。

称重的时候,文吏就在一旁看,见到赵七郎熟门熟路,也是出乎意料……这秤砣容易做手脚,是只有奸商才知道的事。

这小豆丁才那么点大,就会做奸商了?


确认神仙老爷不在之后,赵老汉和周氏搂着七郎,悄悄地说:“神仙又给了东西的事,不能再告诉其他人。连你哥哥和侄儿们都不能说。”

七郎笑眯眯点头,“我知道!秘密有三个人知道就不是秘密了。”

“七郎真聪明,我们来拉勾勾,不要忘记了。”周氏勾起了七郎的小胖手。

赵老汉和周氏知道,神仙保佑是好事,传扬出去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房间里安静了下来,周氏轻轻拍着七郎,不一会儿七郎就睡着了,圆圆的肚皮微微起伏,还打着小呼噜。

第二天,周氏对家里人说,她要去道观里请道长算一算四郎的姻缘、七郎上学的吉日,吃过早食就提着个小篮子,带着七郎出门了。

而赵老汉一如既往地带着儿子们下地干活,秋收结束,要把秸秆拉回家、翻整土地种菜、清理灌溉水渠、堆肥……还有得是活呢!

至于房间里藏着的盐和藤椒,他们决定慢慢出手,反正也不急需钱。

深秋的凉风吹拂着,小路旁的树叶沙沙作响,飘飘摇摇的落在地上。七郎小跑在周氏跟前,蹦蹦跳跳地捡着好看的树叶,周氏看着他,不紧不慢地走着。

天明村旁边是杏花村,是个大村,附近几个村子的人每逢三、六、九日就凑在这里交易,慢慢形成了集市。

杏花村旁边有座山,山上有个道观,观里有个老道士和两个小道士。

周氏作为一个佛也信、菩萨也信、老君也信的虔诚信徒,常来这个小道观上香,和老道士清远是相熟的。

到了道观门口,周氏摸了摸七郎的脑袋小声叮嘱:“一会儿给老君磕几个头,求老君保佑你平安、健康。”

“不用保佑学业有成?”不是为了给他选吉日入学来的?

周氏:“也加上这个吧!”

也不知道老君管不管学业?听说那是文殊菩萨的事……

这道观很简陋,香客也不多,周氏带着七郎走进,老道士清远正带着小道士在打扫屋子呢。

“周居士这么早?”清远打个招呼,又看向七郎:“好些日子没见,小全子长高了!”

“真的?”七郎很高兴,跑去小道士身边:“小桃子、小李子,我们来比一比!”

小桃子和小李子是清远道士收养的弃婴,年纪和七郎差不多。三个人凑在一起,背靠背嘻嘻哈哈的比身高。

周氏笑着说:“带七郎来求个平安,算个吉日入学读书。”

虽然说送盐和藤椒的神仙那么接地气,邪也邪不到哪里去。但鬼神的事还是让人心里毛毛的,赵老汉和周氏担忧了一夜,总觉得盐和藤椒收得不踏实,今早还是赶来道观看看。

在老君眼皮底下,如果是不干净的,想必也会被驱走了……赵家虽然穷,但钱和儿子的平安比起来,还是儿子更重要!

清远笑道:“小全子聪明,是该让他读书。”

拜完了老君,周氏还要跟老道士说话,七郎听了几句觉得无聊,提出要去外婆家玩。

周氏嗔道:“去吧,但不许在集市乱买东西!”

七郎高高兴兴地应了,跑出了小道观。

他的外婆家就在杏花村,老外婆还健在,有两个舅舅。

周家的家境,是比赵家更差的。周氏的父亲早丧,母亲一个寡妇人家拉扯到两儿一女,又赶上战乱,其艰难可想而知。

周家大舅周大通是因为祖上留下的泥坯房够大,才娶到了媳妇。

小舅周小石一把年纪了还打光棍呢,但他娶不到媳妇不仅是因为穷,还因为他不务正业!

家里的田地不好好耕种,常到城里去窜,做长工帮闲、走村串户做货郎,瞧着就不靠谱。

周大舅一家对小舅很有意见,但七郎对小舅的印象还不错。

记忆中,小舅每次来他家都给他饴糖、枣干和肉脯糕点,把他扛在肩膀上出去玩……

杏花村是一个大村,有好几个姓,还有一个小集市,有一个羊肉摊和一个猪肉摊,卖猪肉的就是和四郎说亲的胡家。

每逢“三六九”是杏花村的集日,附近几个村庄的人都会来赶集,也会有城里的小商贩来摆摊,今天不是集日,人不是很多。

七郎对外婆家是熟门熟路的,自己蹦蹦跳跳的过去了。

“外婆,我来啦!”还没进门,七郎就大声喊了。

七郎的外婆张老太太年纪很大了,精神还很好,在家里带两个曾孙。

听到七郎的声音,张老太太抱着小曾孙走出来,高兴地说:“是外婆的小乖乖来了!你跟谁过来的?”

两个村有一点距离,虽然乡下的小孩子漫山遍野的玩,但一般不会跑那么远。

“跟我娘过来,她在道观里给我四哥算姻缘。”七郎伶俐地回答。

张老太太笑道:“四郎也要成亲了?好!好!”

儿孙一个个成亲,瞧着儿孙满堂,老太太心里高兴!

张老太太又拿出房里收着的柿饼、枣干给七郎吃,七郎问:“石头舅舅不在家吗?”

张老太太叹道:“你石头舅舅,哪天是在家的?”

七郎有些失望,盐和藤椒可以由爹娘出手,但他还有更多的东西,本想着可以试试由做货郎的舅舅出手,他们甥舅合作,说不定还能留下私房钱~~

“那石头舅舅回来的话,让他去看我,我有好东西要给他!”七郎说道。

张老太太笑道:“好!”

周小石没成亲,和几个小外甥却很亲。老太太看见也欣慰,将来小石老了说不定还能得到外甥的孝敬呢。

在外婆家里磨蹭了一会儿,七郎还惦记着去买肉,周氏却寻了过来。

……这又买不成肉了。

周氏带了一些木耳、干蘑菇的过来,张老太太连连说:“你家人多,就留着自己吃,又带来做什么?”

周氏笑道:“知道娘爱吃,我特意留下给娘的,要不然继祖早拿去卖了!”

张老太太乐呵呵的收下,看到周氏脸上轻松喜悦的神色,问:“有好消息吗?”

七郎好奇的问:“娘,老君给四哥发媳妇了?”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