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锦绣精选小说》,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大明锦绣》,相信已经有无数读者入坑了,此文中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文章原创作者为“岁月神偷”,故事无广告版讲述了:有任何的结党营私之嫌。自己若真是被朱元璋选定了储君,他们肯定效忠。但是皇位一日没落到自己身上,这些人一日不敢站队。思来想去,朱允熥哑然失笑。原来自己这个吴王,是既没钱,又没人。只有一堆隐藏着的政治遗产。渐渐的,走到东宫。穿过奉安殿,后面一个清净的小院就是他的住所。院门前,两个侍卫正在指挥一群太监,不住的......
《大明锦绣精选小说》精彩片段
皇帝也为钱发愁。
朱元璋是个好皇帝,从心里顾及百姓的民生。
数十个藩王进京,他们走一路要吃一路,人吃马嚼的不是小数。
怪不得,朱元璋死后,严令各地藩王不得进京奔丧。
根源就是怕,骚扰到地方,带来严重的负担。
若是再往后几百年,啥清大帝之类的,每逢寿辰就是发财之时。
各地督抚轮番进献,宫中又是修戏台,又是建花园。
为了显示所谓的煌煌盛世,大办特办,繁花似锦烈火烹油。
几百年下来,天下的好东西都进了他一家一姓的腰包。
后来被人家红毛绿眼的八国联军,抢了又抢。
“孙儿,你记住!”见朱允熥若有所思,朱元璋正色道,“当皇帝,虽然受天下的供养,想 要啥有啥,但是当皇帝的人,不能贪心!”
朱允熥肃容倾听,皇帝教诲。
“皇帝,是给天下人做主的。皇帝,是让人过好日的,不是祸害人的!”朱元璋继续说道,“你知道当皇帝最大的权力是什么吗?”
朱允熥摇头。他虽然有着后世的灵魂,有着后世的独特眼光和见解,还有着超越历史几百年的先见之明,但是他知道,当皇帝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皇帝最大的权力,是控制!”朱元璋双手握成拳头,慢慢舒展开,指了指他的心窝,“控制的是这里!皇帝,要控制自己的心。控制自己的贪欲,控制自己的享乐!”
朱允熥拜倒,“孙儿记住了!”
随后,朱允熥陪着朱元璋用了膳,又和老头说了一阵闲话,才转身出来,朝东宫走去。
一路上,朱允熥都在想一件事,边走边想,表情有些沉重。
那些跟在他身后的宫人侍卫,见吴王若有所思,也都不打扰。
朱允熥在想钱。
既然自家老头怕藩王的队伍骚扰对方,那由朝廷先垫付藩王过境需要的费用,不就完了吗?
藩王的家眷多少,属官多少,每人每天的伙食费用,住宿费用按照官阶大小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况且真的让藩王来京,还可以限定他们的随扈数量。
用不了上万人,每个王爷带上几百个侍卫,加上家眷属官撑死了一千人。北方的藩王可以在山东等地乘坐运河船只南下,那样的花费更少。
可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朱元璋的性格,是不会从国库拨钱给儿子们当路费的。
他又绝对不会像什么后世的大帝一样,让地方督抚捐款。
想着钱,朱允熥也有些头疼。
他虽然贵为吴王,可是手里也没几个钱。
皇族之后去了封地才有钱,他当皇孙的时候一年就是一千两银的赏钱,多一分都没有。
别说他,宫里有一个算一个,一个比一个穷。
钱是好东西,不但能解燃眉之急,还有大用。
据说后来朱棣之所以能打下南京,就是因为长年累月的大撒银票,收买了许多军官和宫人。
现在,自己在朱元璋心中的位置越来越高了,自己不但需要有自己的班底,也更需要建立班底的钱财。
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忠诚,只有绝对的利益。
但是这事,还真要从长计议。
朱元璋可是眼里不揉沙子的,千万不能弄巧成拙。
朱允熥边走边想,自己在朝中能获到多少支持。
两个舅舅,掌管京中武威,武隆两大营共三万人的京营兵马。
舅老爷蓝玉身上虽然有大将军的位置,其实在京城一兵一卒都没有,只有几百家将。
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人也都是如此。
这就看出朱元璋的手腕来了。
这些跟随他的老兄弟,个个能征善战,位高权重,但是不出征的时候,没有兵权财权。
朱标的政治遗产中,倒是有不少大明中上层将领,除了京中的武将之外,各地守将也有不少。可是那些人打仗还行,真要是用他们干别的,只怕反而会坏事。
文臣呢?
想到这些文臣,朱允熥更是头疼。
现在距离清洗胡惟庸的党羽才过去几年,朝中凡是有实权的文官,都不敢有任何的结党营私之嫌。
自己若真是被朱元璋选定了储君,他们肯定效忠。但是皇位一日没落到自己身上,这些人一日不敢站队。
思来想去,朱允熥哑然失笑。
原来自己这个吴王,是既没钱,又没人。只有一堆隐藏着的政治遗产。
渐渐的,走到东宫。
穿过奉安殿,后面一个清净的小院就是他的住所。
院门前,两个侍卫正在指挥一群太监,不住的往里面搬东西。
那两个侍卫正是当日在朱标灵前,善意提醒过自己的廖家兄弟。
”参见吴王殿下!“廖家兄弟见到朱允熥,赶紧行礼。
”快快请起!“朱允熥笑着扶起来。
这哥俩虽然只是宫中的侍卫,官阶不高,但是代表的是身后楚国公一脉,不能小觑。
”这都什么呀?“朱允熥看着小山一样的礼盒说道。
”回殿下,这是端午时,是各地藩王进献的贡品。陛下特旨,让臣等给您送来!“廖镛恭敬地说道。
端午节,华夏人传统节日。
不过太子朱标刚刚去世,这端午在宫中根本就没过。
”辛苦你们哥俩了!“朱允熥笑笑笑,随后拿起一个礼盒,蜀王朱椿的礼物,封条上写着柏枝熏肉。
朱元璋崇尚简朴,他这些儿子也不敢送贵重东西,千里迢迢送了点腊肉之类。
这些货物通过驿站快马传递,所产生的费用,超过了礼物数倍。
等等,朱允熥好似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一条可以有钱的路,可以让国家有钱的路。
驿站!
和廖家哥俩随后说了几句,朱允熥一人在花园里溜达,满脑子都是刚才的灵光一现。
以前看那些穿越小说,主人公穿越古代,靠着啥卖火柴,香皂就能发家致富那是扯淡。
这玩意现在就有了,宫中所用的火柴和后来大同小异。香皂那玩意更是中人之家就能用上,没香皂用什么洗澡?
还有什么蒸馏酒,现在大明严令各地不得私自酿酒,很多百姓吃不饱,拿粮食酿酒,长几个脑袋。
玻璃那玩意现在也有,大明的宫城里很多窗户上,都装着五彩琉璃。
再说自己也不会啥发明创造,这个驿站倒是给了朱允熥一个想法。
朱元璋重视各地民生,每天的奏折都是驿站快马传递。而且各地的驿站,还要负责官员的往来,颇有些后世邮政的意味。
但是大明的邮政不赚钱呀?
那自己改动一下,把后世邮政的挂念套在现在的驿站上,能否给大明增加一条财源。
如果可行,那藩王进京贺寿的问题迎刃而解。
而且,自己朱元璋心中的位置,也能更上一层楼。
朱允熥越想越兴奋,回头吩咐道,”本王要写点东西,你们谁都不许打扰!“
“为大明开疆拓土的将士们,千岁千岁千岁!”
朱允熥还没回宫,他一天的行程和说过的话,就已经传递到了朱元璋的手边。
不是不信任孙子,而是朱元璋这个爷爷想知道,他这个嫡孙一天都做了什么。
”臭小子!“龙椅上,朱元璋咧嘴大笑,”真敢说呀!“
地上跪着的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悄悄抬头,看到了皇帝那张大笑的脸。心中对吴王的分量,更看重几分。
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军,他这个指挥使不同于别的大臣,更像是皇帝的仆人。而他的身后,也只能有皇帝这么一个主人。
”咱孙儿这么喊,将士们怎么回的?“朱元璋笑问。
蒋瓛朗声道,”三军振奋,山呼海啸!“说着,又补充一句,”只怕当时,吴王殿下让他们去死,他们都会去!“
”嗯!“朱元璋点点头,”咱这个孙子,比咱会说话,也比他老子会说话!“
当皇帝,说话是一种艺术。
有时候,皇帝说的话,就是人心。
朱元璋继续往下看,又马上笑了起来。
”出来一趟给家里买点东西!呵呵,咱都这个岁数了,还给咱买糖?“
他摇摇头,但是脸上带着祖父那种得到孙儿孝顺,骄傲且满意的微笑。
可随即,笑容凝固了。
”安置了一老一少两个乞丐在楚国公家?“
蒋瓛犹豫下,开口说道,”吴王殿下见乞丐可怜,动了恻隐之心!“
龙椅上的朱元璋沉思着,脸色有些阴沉,”京城的乞丐多吗?“
”回陛下。“蒋瓛琢磨着措辞,“这些日子,比以前多了些!”说着,继续道,“臣,这就去查,这些乞丐是哪来的?”
作为皇帝的心腹,他当然知道皇帝的关心点在哪里。
天下不可能没有乞丐,但是皇帝要知道的是,造成乞丐的原因是什么。皇帝要知道,这些乞丐身上发生了什么。
果然,朱元璋点点头。
但马上朱元璋又恼怒起来,“传旨给应天府,问问他们干什么吃的?城里乞丐多了都不知道?有了乞丐,为什么不妥善安置?为什么不给他们一口饭吃?”
“这事咱知道了,咱要是不知道呢?是不是咱不知道,他们就等于看不到?问问他们,这官怎么当的,是不是天天坐在衙门里,想着怎么升官发财?”
“告诉他们,他们是官儿,不是牛。干活还要咱用鞭子抽吗?当官的眼睛要看,耳朵要听,见到事要管!”
朱元璋越说越气愤,“让他们当官,一个个兴高采烈。让他们做事,一个个尸位素餐!一个个张口闭口,全是他娘的天下天下。可是呢,连要饭的都没安置好,还他娘的说什么天下?”
古往今来,朱元璋应该是仅有的,会为了乞丐而大发雷霆的皇帝。
无论后世多诟病他,无论多少人议论他,诽谤他。但是有一点,朱元璋从不是民贼。
很多皇帝,既是独夫,又是民贼。
哪怕那些皇帝被什么学者专家称呼为大帝,但也是残民的贼。
他出身苦,见过百姓的苦,了解百姓的苦。
他是历史上第一位把关爱贫苦百姓落实到地方衙门的皇帝,曾经下旨给各地官府,六十以上年老多病者,年少无依无靠者,伤残不能理事者,每年官府要给多少粮食,多少布多少肉油。
跟随他征战天下的老兵,在这个基础上,赏赐更加丰厚。每年除了以上这些,官府还要给银钱多少,给酒多少。
大明刚刚统一天下之时,河南发生旱灾,听闻当地百姓卖儿卖女,朱元璋这位性情皇帝做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动。
官府赈灾的同时,也要出钱把百姓卖掉的孩子买回来,交给穷苦百姓让他们团聚。
骂得有些累了,朱元璋叹息一声,自言自语,”天下,何时才能真正人人都有饭吃!“
说着,看看手里记录朱允熥言行的条陈,苦笑下,”咱这个孙子,跟咱一样,见不得穷人!“
不过马上,朱元璋的表情又变了,看着蒋瓛,”查,查查这么多乞丐到底咋回事?查查,是有无良的乡绅,还是有无良的官儿!“
"臣,遵旨!”
“陛下!”这时,黄狗儿轻轻上前,“吴王殿下回来了,在殿外求见!”
“你还杵着干啥?传进来!”朱元璋骂道。
~~~~~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随着黄狗儿一道退下。
同时,几个小太监,开始为皇帝布置晚饭。
外面的天有些暗了,斜阳的光落在金色的琉璃瓦上,全是五彩的光彩。
朱允熥拿着一包糖,笑着进来。
“孙儿参见皇爷爷!”
“起来,起来!”朱元璋放下手里的东西,从龙椅上下来,“坐,吃饭!”
“皇爷爷,孙儿在城里逛了逛,路过个卖糖的铺子,给您称了点糖!“朱允熥献宝似的,放在饭桌上。
”咱多大岁数了,还吃糖?“朱元璋笑道。
”这是广州的椰蓉糖,卖糖的说呀,没那么甜,入口即化!“
”咱可不吃,咱不爱吃甜的!“朱元璋笑道,”咱呀,就爱吃肉。“
”您尝一个,尝一个!“朱允熥摸出一块,送到朱元璋嘴边,”就吃一块!“
”呵呵!“被孙儿撒娇似的弄得呵呵笑的朱元璋,张开嘴,糖一入口,顿时笑道,”哎呀,还是太甜!“说着,又笑笑,”这玩意不抗饿,没啥吃头!“
老头就是嘴硬!
朱允熥心里好笑。
饭菜上来,都是家常便饭。朱允熥让太监下去,亲自给爷爷装饭。
然后,把炖肉的汤汁倒在自己的碗里,大口的吃了起来。
”逛了一天,饿了!“朱允熥边吃边笑道。
”饿了就多吃,吃肉!“朱元璋给他夹一块炖的稀烂的肥肉,”想长寿,吃肥肉!“
朱允熥笑着点头,大口的吃着,格外香甜。
”孙儿,今天在城里都看到了啥?“吃了一会,朱元璋笑问。
朱允熥顿了顿,“盛世!”
“嗯?”朱元璋一愣,“啥?”
“孙儿看到了,咱们大明百姓富足祥和悠闲的盛世!”
“还有吗?”朱元璋知道这是马屁,淡淡的一笑。
“还有......"朱允熥犹豫下,放下筷子,”还有,挨饿!“
“回万岁爷的话,吴王殿下天不亮就起床了!”
御案上奏折堆积如山,朱元璋埋首在浩瀚的奏折里,一边看着奏折,边听着宫人的回报。
他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大明的宫城在他这里没有秘密,只要他想知道。
“天不亮就起来了?”朱元璋看着奏折的手一顿,问道,“他起那么早干什么?”
回话的宫人说道,“当时王八耻问吴王,殿下为何起的如此早。吴王说:古人闻鸡起舞,身为皇明嫡孙,不敢放纵倦怠!”
“呵呵!臭小子!”朱元璋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随后又有些骄傲,“闻鸡起舞,这股自律的劲头,随咱!”
宫人继续说道,“吴王殿下起床后,先是用冷水洗漱一番。”说着,看看朱元璋,继续说道,“殿下说,冷水洗了有精神,当年陛下征战之时,哪有热水毛巾可用?寒冬腊月都是冷水!”
“呵!”朱元璋又笑了起来,“咱打仗那时候,哪有功夫洗脸!”
宫人低头笑笑,继续说道,“随后,吴王开始在院中练武,练的什么奴婢说不上来,但听说是为了强身健骨,锻炼肌肉的法子。练了差不多半个时辰,又打了一通拳法!”
“什么拳法?”朱元璋看着奏折问道。
“奴婢该死,吴王练的什么拳,奴婢也说不上来。但是奴婢看着,有杀气!”
“呵!”朱元璋再次笑出声,“你一个深宫中的阉人,知道什么是杀气?”
“练完之后,吴王喝了一碗小米粥,吃了三个素馅的包子......”
“素的?”朱元璋放下奏折抬头,“御膳房干什么吃地?给皇孙送素包子,胆大包天!”
“陛下!”宫人跪下磕头说道,“吴王殿下的早餐一共十六种,奴婢几个胆子敢怠慢,是殿下说,如今身在孝中,不能吃荤的,要给太子.....”说着,看看朱元璋,继续小声道,“吴王说,虽然不能给太子守孝三年,但是吃素也可以替......”
“胡说八道!”朱元璋直接把奏折扔在御案上,站起身,“他正是长身子的时候,早起练武强健筋骨,不吃荤的怎么行?”说着,咬牙骂道,“混小子,这股子犟劲儿和他爹一个样!”
又看看瑟瑟发抖的宫人,“你接着说!”
“后来吴王换好了袍服,没坐软轿,带着几个侍卫去了大学堂。”
“吴王和几位学士说,以前辜负了祖父期望,辜负了年华,也辜负了老师,以后要迎头赶上。还给几位学士,行了弟子礼。”
说着,宫人顿了顿,继续说道,“几位学士都夸赞吴王!”
“夸什么?”朱元璋问道。
“夸吴王为人谦逊,是贤王!”
“哦?”朱元璋可是知道这几位翰林学士的脾气,软硬不吃的读书人,朱允熥几句话就被他们如此夸奖?
接着,朱元璋站起身,“走,去大学堂看看!”
“来人,陛下出门,赶紧伺候!”
太监总管黄狗儿,赶紧招呼宫人上前。
“一边去!”朱元璋不耐烦的赶走,背着手,带着侍卫大步流星的出门。
轿子,朱元璋一辈子都没坐过那个玩意。
他这辈子,要么是骑马,要么是走路。
年少时用双腿游历大好河山,化缘。
成年后策动战马奔腾四方,征战。
轿子,娘们才坐那玩意儿!
尽管已是须发皆白,六十多岁的年纪,但是朱元璋龙行虎步,一点不比年轻人脚步慢。
没一会就到了 皇子皇孙读书的大学堂,刚迈步进门,就听里面传来朱允熥的声音。
苛政,猛于虎也!
朱允熥看着面前,对他的表现有些惊奇的齐泰继续说道。
“元之亡在于苛政,横征暴敛。不知民间疾苦,不顾百姓死活。当年我朱家定居在淮西,天灾人祸颗粒无收,可是官府不但不救济灾民,反而继续加税,最终导致民不聊生,盗贼四起!”
“面对各路义军,朝廷不但不招抚,不怀柔,反而一地反杀一地,一城反屠一城,如此暴政天下百姓寒心,岂能不反!”
“至于齐先生所说的 不修德行也是一方面,大元打压汉人,防备汉人。原金国境内的汉人为北人,宋朝之内的汉人为南人,无论是科举还是做官,南人皆难上加难。”
“士人得不到上升的途径,汉人长期被歧视对待。官府腐败不堪,中枢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只知道奢侈享乐,加税加税。土地都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百姓动辄成为流民。”
“这些流民聚在各路义军之下,成为取之不尽的兵员。地方的豪强和朝廷离心离德,最终导致了大元分崩离析!”
“一个国家,要让底层的人民有向上的通道,要保持社会的稳定让百姓有饭吃,要开展基础建设,治理水患积极屯田。一个国家,要有包容四海的胸怀,皇爷爷曾说过,无论蒙汉苗黎都是大明的子民,要一视同仁........”
朱允熥侃侃而谈,周围人越听越是心惊。
这些翰林学士如何不懂得元亡的道理,若论追究元朝灭亡的根源,他们说的比朱允熥好。
可是朱允熥的观点和眼界却超过了他们,甚至许多是他们都没想到的方面。而且,他们是从臣子的角度考虑,朱允熥此时所说,似乎是站在君王的角度一样。
想想以前的朱允熥,再看看现在的朱允熥。
翰林学士们啧啧称奇,窗外方孝孺连连点头,看着朱允熥眼神中的欣赏溢于言表。
中枢舍人刘三吾捋着长须若有所思的同时,也在暗暗赞叹。
吴王这番话,怕是那些六部尚书也不一定能在仓促之间说出来。
见解独到,眼光长远,心思缜密,看清了大元的问题,看清了民间的问题,总结了大元的弊政。
皇族子弟,学问只是一方面,但是治国的才能和眼光才是最重要的。
听着听着,刘三吾,不由得又想起朱元璋那句话。
“熥儿,吾家千里驹也!”
光是听他对大元灭亡的观点,就不是千里驹这么简单。
忽然,刘三吾想到了皇帝对于皇储一事的看法。
看朱允熥的眼光顿时变了。
莫非,皇帝的意思,皇太孙立吴王?
想着他看看前排,一脸沉思的朱允炆,陷入沉思。
一时间连皇帝来了身边,他都没发觉。
听到脚步,刚回身,就见到朱元璋那张笑得见牙不见眼的脸。
“臭小子,想的好,说的好,都说到咱心里去了!”
朱元璋心中想到,作为出身最贫苦的皇帝,他和朱允熥的看法一样。
什么德行,什么礼节,什么礼仪其实都是扯淡。
当一个国家,不能让百姓吃饱,不管百姓的死活,百姓一定会造反。
“你!”朱元璋在刘三吾耳边轻声道,“考考他!”
小说《大明锦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所以他们把所有的大臣,都变成了奴才。
而明朝的皇帝都比较有个性,他们和大臣之间相互共享权力,就使得在中后期,党争成为明朝灭亡的因素之一。
朱允熥努力的学习,不是为了把大臣变成奴才,也不是为了成为天下唯一的独夫。而是因为他想实现心中的抱负,想把这个古老国家的辉煌继续延续,就必须学习。
首先要成为合格的皇帝,才能成为杰出的皇帝,才有能力和威望带动这个国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以上都是水,哈哈)
“大元两税法之弊端,地方田亩账册杂乱,地方大户随意兼并土地而不录,唯有穷家小户之田。长此以往,赋税都加于穷困百姓身上,使得百姓倾家荡产........”
朱允熥咬着笔头子,在纸上用心的写着今日授课的心得。像是写论文一样,一个字一个字的往出挤。这个东西糊弄不得,明天两位先生是要看的。
而那两位又臭又硬的读书人,可不管你是不是吴王,课业写得不好,数落起来一点面子都不给。
用他们的话说,你爹太子当年都挨过先生的戒尺,你多了个啥?
忽然,眼前的灯火明亮了,朱允熥抬头,朱元璋正笑呵呵的看着他。
“皇爷爷,您看完奏折了?”朱允熥笑道。
“大孙,累不累!”朱元璋把烛火放下,笑道。
朱允熥点点头,叹息苦笑,“累!”
“再累也没有种地累!”朱元璋笑两声,“读书人虽然有时候不是东西,但是他们的学问咱们要学,尤其是这些治国的学问,你要好好学。打天下靠武将,治国靠文臣。一个啥学问都没有的皇帝,当不了好皇帝!”
朱允熥忽然一笑,眨着眼睛笑笑,“皇爷爷,你也没啥学问,可你也是好皇帝!”
“那是你爷爷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朱元璋拿起朱允熥写的东西看看,“嗯,咱大孙的字不错!”
说着,脸上的 皱纹都笑开了,“下午你散课后,两个翰林学士当着咱的面,把你一顿夸。哈哈,大孙,你给爷爷长脸了!”
他言语中的骄傲和自得,就像一个教孙有方的老人一般。
朱允熥笑道,“爷爷,孙儿也不只是为了您学,而是为了咱大明学。”
“好!”朱元璋大笑,“说的好,为咱大明学。有志气!”
随手,坐在朱允熥身边,“这几天学习累着,天天都学到深夜。有没有什么想要的,稀罕的,跟皇爷爷说!”
朱允熥想想,开口说道,“爷爷,天天呆在宫里怪没意思的,明儿咱们出宫溜达溜达去?”
“咱还以为啥大事呢?行,明儿咱们爷俩出宫溜达一圈!”
此刻,皇家的大殿中充满了祖孙的亲情。
但是在这深宫之中,亲情是奢侈的东西,更是少见的东西。
唯有人和人的算计才是永恒的,朱允熥居住的东宫之中。
一个黑影看了眼熟睡的两个公主,随后绕过值夜打瞌睡的太监,悄悄进了朱允熥的书房。
过了一会儿,那个黑影再次蹑手蹑脚的出来,走到东宫花园之中。
“双喜公公?”黑影开口。
被朱允熥一顿板子打昏过去的双喜在阴暗的角落出来,问道,“办好了!”
“办妥当了!”
“回去吧,等着娘娘赏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