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张凡崇祯的现代都市小说《精修版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由网络作家“画凌烟”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主角分别是张凡崇祯,作者“画凌烟”创作的,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如下:又加了几条:一、列军歌。二、废除京卫屯田。三、制作统一的军旗。四、成立监察厅,掌宪兵,管军纪,立军事法庭。五、建立军事学院。李邦华一看皇帝的回复,顿时大吃了一惊。这些和传统的兵法似乎不太一样啊!一时间,他也不知道其中具体如何操作,便硬着头皮进宫去请教皇帝。......
《精修版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精彩片段
张维贤爵位英国公,最尊爵位。
实际职位,京卫总督,领京师三大营,辖京师二十六卫所。
兵部右侍郎协助管辖。
不过兵部最多也就负责统计人数名额,报给吏部,按时发配军饷,起到的实际作用不大。
而张维贤是名副其实的京卫最高统帅了。
在明初,京卫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
朱元璋北伐蒙古,朱棣五次征讨草原,都是率领京卫。
不过在朱棣的时候,京卫出征被编制为三营。
不管如何,那都是钢铁雄狮,所过之处,势如破竹。
但是,经历了两百多年,京卫已经彻底堕落。
张维贤拿着这支部队,可以在天启年间让魏忠贤不敢动自己。
但这并不代表在崇祯时代,皇帝要动他,就不能动了。
事实上,如果白杆兵不进京,崇祯还真没有底气动他,要从军事上做改制,若是张维贤硬撑,崇祯也是没有办法的。
但秦良玉来了,孙传庭又在如火如荼练新军,这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
而且,闹出了通州卫千户刺杀朝廷部院大臣的丑闻,皇帝更有理由来整顿京卫,已经由不得张维贤再抵抗。
四月下旬的时候,兵部右侍郎李邦华将最新的京卫所情报呈递上来给崇祯。
上面呈现出来的内容并不复杂:京卫十卫九空。
意思就是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还在,其他的都是空额,一共也就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人。
而且一半是靠钱买进来的老弱病残。
平时他们就去帮别人搬搬东西,运运货物。
更夸张的是,三千营的马,朝廷大臣来了,想借走就借走,有的人甚至借走了就不还了。
这是公然占用国家资源啊!
李邦华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把京卫目前的状态全部调查清楚了,可谓是执行力爆表。
接下来,他提出了一揽子的改制计划,大致有这样几点:
一、先从整顿空额开始,在兵部,将所有空额全部划掉。
二、从边军中调立过战功的军官回京卫任职军官,原来的军官一律滚蛋回家。
三、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纳入军法之中,全军严格按照训练计划执行,兵部定期检阅,违反者斩!
四、将老弱病残裁掉。
五、卫所定期举办比武大赛。
崇祯看完后点了点头,然后在上面又加了几条:
一、列军歌。
二、废除京卫屯田。
三、制作统一的军旗。
四、成立监察厅,掌宪兵,管军纪,立军事法庭。
五、建立军事学院。
李邦华一看皇帝的回复,顿时大吃了一惊。
这些和传统的兵法似乎不太一样啊!
一时间,他也不知道其中具体如何操作,便硬着头皮进宫去请教皇帝。
什么军歌,什么统一军旗,什么监察厅,还有军事学院,这些以前的书籍上从未记载过。
“军歌可以凝聚人心,振奋人心!”
“军旗是全军的魂!”
“监察厅的宪兵,是管理军队纪律的衙署,士兵和军官犯事后,由监察厅的宪兵审讯,这样能防止武将私有化军队。”
“建立军事学院,就是要为大明培养源源不断的军事人才,人才是需要储备的!”
听完皇帝的一番话,李邦华深感震撼。
没想到皇帝对军队治理的理解,比自己还要深刻多了。
“有士气的军队,有军魂的军队,才能打硬战!”
“忠烈祠朕已经准备好了,凡是为大明牺牲者,皆可进忠烈祠,家属必有抚恤金,把这些写在军规里,让每一个人都知道。”
崇祯侃侃而谈:“越是透明的制度,越能让人安心,越能防止腐化!”
崇祯和孙承宗、阎鸣泰、李邦华三人促膝长谈。
听完后,三人还是有些不习惯。
不习惯没关系,崇祯把这一套已经告诉给孙传庭了。
孙传庭这个以前从来没有带过兵的新军官脑海中没有固化的思维,他倒是一下子就接受了。
崇祯也不着急让李邦华立刻就按照自己的去办。
他第二日,又带着锦衣卫去了御林卫。
御林卫已经扩招到三千人,第一期的目标是六千人,为第一军。
在新军中,崇祯将名称废掉了,例如三营五军中的左哨军,这样太难记,并不利于庞大的组织架构管理。
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记住,越容易记住,就越容易管理。
御林卫的第一军是重步兵,统一着重铠,持有雁翎刀,佩长枪,腰间还有短小的笔刀。
长枪列成枪阵,可以对抗鞑子、建奴骑兵的冲锋。
为什么御林卫的第一军不用火枪?
第一、明代这个时候的火枪技术还不成熟,火铳射程和威力都很一般。
而崇祯现在需要一支见效快的精锐给京卫做示范。
他信任秦良玉,但却不能依赖秦良玉。
毕竟,人一旦到了权力中心的位置,可能会变,如果过分依赖,迟早会出问题。
所以,自己一手训练出来的军队,是必须尽快出来的。
否则怎么去威慑边军,怎么去重振京卫?
崇祯骑在马上,巡视了一转御林卫。
每一个人都站如松,身姿挺拔,神气昂然,目光坚定。
崇祯翻身下马,在御林卫面前走了两转,神色坚毅,大声吼道:“儿郎们,你们辛苦了!”
御林卫三千人齐呼道:“吾皇万岁!大明万岁!”
孙传庭就在皇帝旁边,他神色肃然。
这种仪式感的东西,也是崇祯告诉他的。
这种看起来不能上阵杀敌,但其实可以振奋人心,可以形成精神力量,且规范所有人的行为。
军队不是一般的地方,军队的三千人,动起来必须得像一个人一样。
这样的军队,在战场上打仗的时候,行动力、执行力、坚韧力才强。
崇祯又道:“朕知道你们很辛苦,朕也很辛苦,朕每天都在操心大明百姓吃饭的问题,操心你们的军粮问题!但朕觉得值得!大明有你们这样的将士,是朕的骄傲!朕以后,就要带着你们,去把建奴和鞑子打得连他妈都不认识!”
那个叫孙传庭的妈的以前就是吏部的一个郎中,现在居然成了御林卫的指挥使!
张之极心中不平衡,感觉自己家的圣宠好像被别人分走了一半。
就像某些小孩子突然得知自己的父母又生了一个弟弟或者妹妹一样。
把几个军官训斥了一顿,张之极的怒气也就慢慢消了。
毕竟在这个环境下待久了,思维形成了一种惯性。
等气消之后,张之极回去跟他的父亲张维贤说:“爹,天子整出个御林卫来,咱们京卫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
张维贤在家里仔细思索了一番,倒是想通了,又是一幅优哉游哉的样子:“天子年少,以我看,只是一时热血使然,这军队的组建哪有那么简单,我刚才已经派人去打听过了,那个孙传庭之前在吏部当郎中,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
被他这么一说,张之极倒是突然意识过来了:“似乎有些道理。”
“所以我说嘛,咱们也别着急了,让孙传庭去干,看他能干出个什么名堂来,别忘了,咱们京卫从大明开国之初就有的,这天子亲军二十六卫,不是那小小的一个吏部郎中就能撼动的了的!”
给自己找了一些借口后,张维贤又开始在家里该吃吃该喝喝。
至于那些被张之极臭骂了一顿的军官,过几天后,又开始喝酒赌博。
总之,这京卫该怎么糜烂就怎么糜烂。
这一日,毕自严将他之前与崇祯说的那四条政策以详细的奏疏呈报了上来,孙承宗在奏疏里做的批复基本没有改几个字。
因为崇祯现在不像万历、天启不理朝政,许多奏疏他都会看的,看了之后还会做批复。
所以毕自严的奏疏,他是一个字一个字看完的。
这其中一条,便涉及到军屯和军饷的问题。
毕自严在奏疏里提到大明的军饷存在着诸多空额,大多数由军官冒领的现象。
这一点深得崇祯的心意。
作为穿越者,他是深深体会到明朝末年和北宋末年是一个尿性的。
就说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历史上,崇祯派李邦华去查京畿的京卫,结果十万多人的名额,一查竟然只有一万多人。
有些士兵早就退休或者死掉,却还记录在案,每年领朝廷的薪水。
看完毕自严的详细方案后,崇祯大笔一挥,全部同意,去执行就好了。
但是这里面整顿军务的权责却不在毕自严那里,他虽然可以去搞军屯,却无法彻查军饷。
这整顿军务的事情,还得另找人来。
现在的兵部尚书阎鸣泰是个标准的老油条,靠他肯定是不行的,他在军饷中都不知道拿了多少。
这一日,崇祯在出宫之前,把孙承宗找来。
“孙爱卿,朕在毕爱卿的奏疏里看到现今军务废弛,空饷频繁,朕深感忧虑,打算整顿军务,爱卿有没有合适的人推荐?”
其实,崇祯心中早就有了名额。
李邦华就是最合适的,历史上他在崇祯元年就做了兵部右侍郎,帮崇祯整顿军务整的有声有色。
这里的崇祯早就派人去江西找李邦华了,按照时间来推算,李邦华应该快到北京了。
孙承宗道:“臣确实有一人推荐。”
“谁?”
“李邦华。”
崇祯故作高兴,心中却早就料到了。
李邦华算是半个孙承宗的人,怎么说呢,孙承宗这个人两大优点绝对是非常突出的。
看人和部战略。
崇祯明明已经去找李邦华了,为何还要问孙承宗?
因为孙承宗现在是首辅。
崇祯即便是要调人来,还是要跟孙承宗打个招呼的,毕竟这样是对他这个首辅的尊重,也为了后面大家都好办事。
君臣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臣子忠心是好,君王也要懂得和臣子的配合。
崇祯也不担心孙承宗会专权,事实上,明代基本没有什么权臣。
连严嵩张居正等人都不算权臣。
因为明代的首辅与宰相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首辅只负责在奏疏上写意见,叫做票拟,就是用小票纸把建议写下来贴在奏疏上。
首辅只有建议的权力,没有签字盖章的决策权。
这签字盖章叫做批红,批红原本是皇帝自己来做。
但明朝后面的皇帝都比较懒,所以就由司礼监代为执行。
这样就把首辅的权力限制得死死的了。
“那就李邦华吧,朕已经派人去叫他了,只不过还不知道把他放在哪个位置,你在奏疏上提建议,朕批准了就是。”
“是。”
“对了,袁崇焕什么时候来?”
“陛下,袁崇焕是广西人,广西离京师路途遥远,需要些时日。”
“哦,朕想起来了,这倒也是。”
崇祯都有些迫不及待想见袁都督了。
没得说,袁都督肯定是当下整个大明最适合督师辽东的人。
这一次,肯定不能乱杀了。
等与孙承宗定完整顿军务的人后,崇祯便一身常服,带着许显纯这样的狗腿子出宫去了。
话说最近魏忠贤比较老实,大概是对崇祯饶他一命的感恩戴德,魏公公最近非常配合皇帝的一举一动。
听说彩票局背后的老板是皇帝,便每天跑到彩票局“送钱”。
魏公公是一掷千金,每天不输个几百上千两手都痒痒。
他时长给曹化淳送点东西,把曹化淳是打点得乐开花。
两人的命运也是完全反了过来,以前曹化淳在魏忠贤面前屁都不算一个,现在居然是爷了。
崇祯出宫微服私访,第一站当然就是彩票局。
作为崇祯第一个赚钱的地方,他对彩票局也是给予了厚望的。
翻开账目一看,倒是挺开心,日入账已经到了六千两。
虽然还不太稳定,不过这个数额,已经相当厉害了。
倒是在名单中看到这段时间,魏忠贤输的最多。
崇祯立刻知道魏忠贤想干什么了。
最近的山西案,那个牟志夔就是魏忠贤的人,当时给魏忠贤修祠堂修的最欢快的人之一。
皇帝把牟志夔给干了,魏公公当然怕。
怕就得做点什么吧。
做什么皇帝比较开心呢?
当然是送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