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书童小说 > 其他类型 > 浪潮之上结局+番外

浪潮之上结局+番外

爱吃肉炒西兰花的痞子 著

其他类型连载

草根逆袭成为房地产老板的职场小说。这个故事将聚焦主人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成长,展现房地产行业的起伏变迁,以及一个没有高学历的人如何凭借智慧、勇气和韧性在商海中立足。1故事背景故事横跨2000-2020年,以中国房地产行业从黄金时代到深度调整期为背景,串联起城市化进程、经济危机、政策调控等重大事件。主人公从摆地摊起步,经历拆迁潮、炒房热、限购令、债务危机等关键节点,在时代浪潮中摸爬滚打。2破局(2005年·海滨小城)梅雨季的潮气渗进砖缝,陈江河蹲在工地围挡前,指甲缝里嵌着未干的水泥灰。他盯着对面正在拆迁的城中村,铁皮屋顶在雨中泛着冷光,远处传来挖掘机的轰鸣,混着街边早餐摊的葱花香。“陈哥,这地块拍卖价怕是要翻三倍。”跟班小刘递来一支...

主角:陈江河陈哥   更新:2025-04-28 19:35: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陈江河陈哥的其他类型小说《浪潮之上结局+番外》,由网络作家“爱吃肉炒西兰花的痞子”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草根逆袭成为房地产老板的职场小说。这个故事将聚焦主人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成长,展现房地产行业的起伏变迁,以及一个没有高学历的人如何凭借智慧、勇气和韧性在商海中立足。1故事背景故事横跨2000-2020年,以中国房地产行业从黄金时代到深度调整期为背景,串联起城市化进程、经济危机、政策调控等重大事件。主人公从摆地摊起步,经历拆迁潮、炒房热、限购令、债务危机等关键节点,在时代浪潮中摸爬滚打。2破局(2005年·海滨小城)梅雨季的潮气渗进砖缝,陈江河蹲在工地围挡前,指甲缝里嵌着未干的水泥灰。他盯着对面正在拆迁的城中村,铁皮屋顶在雨中泛着冷光,远处传来挖掘机的轰鸣,混着街边早餐摊的葱花香。“陈哥,这地块拍卖价怕是要翻三倍。”跟班小刘递来一支...

《浪潮之上结局+番外》精彩片段

草根逆袭成为房地产老板的职场小说。

这个故事将聚焦主人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成长,展现房地产行业的起伏变迁,以及一个没有高学历的人如何凭借智慧、勇气和韧性在商海中立足。

1 故事背景故事横跨2000-2020年,以中国房地产行业从黄金时代到深度调整期为背景,串联起城市化进程、经济危机、政策调控等重大事件。

主人公从摆地摊起步,经历拆迁潮、炒房热、限购令、债务危机等关键节点,在时代浪潮中摸爬滚打。

2 破局(2005年·海滨小城)梅雨季的潮气渗进砖缝,陈江河蹲在工地围挡前,指甲缝里嵌着未干的水泥灰。

他盯着对面正在拆迁的城中村,铁皮屋顶在雨中泛着冷光,远处传来挖掘机的轰鸣,混着街边早餐摊的葱花香。

“陈哥,这地块拍卖价怕是要翻三倍。”

跟班小刘递来一支烟,手指在安全帽上敲得咚咚响,“您那二十万拆迁款投进去,连地基都打不了。”

陈江河没接烟,用鞋底碾灭烟头:“03年非典那会儿,没人敢囤商铺,我借钱吃进三条街。

现在政府要修跨海大桥,这地段能烂在手里?”

他抹了把下巴上的雨水,想起昨夜在村委会喝掉的三瓶二锅头,村长拍着他肩膀说“老陈靠谱”时,眼里闪过的狡黠。

三个月后,“江河地产”拿下城中村地块,代价是抵押了家里两套回迁房,还欠了建筑队赵建国八十万工程款。

林春芳抱着账本哭到半夜:“你要是赔了,咱闺女以后拿什么读大学?”

陈江河叼着烟翻图纸,铅笔在“经济适用房”字样上画圈:“刚需房永远有人买,咱们不赚快钱。”

首批房源开盘那天,售楼处挤破了玻璃门。

陈江河穿着皱巴巴的西装,看着排号的队伍拐了三道弯,突然想起十六岁那年在水产市场杀鱼,满手腥气地数着毛票。

对讲机里传来妻子的声音:“3号楼清盘了!”

他摸出裤兜里的速效救心丸,仰头灌了口水——这滋味,比当年喝假酒还冲。

3 扩张(2010年·省会城市)推土机碾过麦田时,陈江河正在五星级酒店宴会厅致辞。

水晶灯下,他的中山装领口蹭着红酒渍,却笑得比台上的明星主持人还灿烂:“
感谢周总看得起我这土包子,以后咱联手,让老百姓都住上带电梯的楼房!”

周明远礼貌性鼓掌,指尖轻轻叩击演讲稿。

这位从香港投行挖来的高管,看着台下举着酒杯穿梭的陈江河,忽然想起面试时对方问的问题:“周总,你说这房价,还能涨几年?”

扩张速度远超想象。

江河地产用五年时间从区域小公司变成省内前十,收购项目时陈江河总爱说:“我小学没毕业,但知道盖房子像种树,根扎不稳要倒的。”

但在周明远的操盘下,公司负债率从20%飙升至75%,2015年那场股灾,差点让资金链断裂。

“必须裁员30%,砍掉三四线项目。”

周明远将财务报表摔在桌上,“您再这么护着赵建国那帮老兄弟,公司要破产了!”

陈江河盯着报表上的红色数字,想起赵建国去年摔断腿还坚持在工地的样子。

他摸出手机给妻子打电话:“把老家那套四合院卖了吧。”

林春芳在那头沉默良久:“老陈,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住商品房时,你说过什么吗?”

“我说,以后要让更多人住上这样的房子。”

他望着窗外的高楼大厦,玻璃幕墙映出自己微驼的背影像张皱巴巴的纸,“现在房子太多了,多得让人喘不过气。”

4 困局(2018年·调控前夜)秋末的风卷着扬尘扑在玻璃幕墙上,陈江河站在28层办公室落地窗前,看着楼下悬挂的“江河·时代广场”广告牌被吹得哐当响。

茶几上的普洱茶凉透了,手机里跳出最新政策:“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长效机制”。

“陈总,这是第三轮限购了。”

周明远推了推金丝眼镜,将一沓文件拍在桌上,“存货去化周期超过24个月,再不出手,咱们在环京的三个项目就要烂尾了。”

对讲机突然响起电流声,赵建国的大嗓门带着铁锈味:“陈哥!

质检站说17号楼混凝土标号不够,要返工!”

陈江河太阳穴突突直跳,想起上周酒桌上住建局李处长意味深长的笑——他塞过去的翡翠镯子,怕是没戴对人。

深夜的会议室里,投影仪蓝光映着众人铁青的脸。

林春芳猛地拍响计算器:“返工要多花八百万,现在银行停贷,咱们账上只剩两千万现金流!”


业,”他接过话筒,声音有些发颤,“不会说漂亮话。

但我知道,盖房子跟种树一样,根扎在哪儿,果子就结在哪儿。”

他望向女儿,她眼里有泪光,“以前我总想盖更高的楼,现在才明白,能让老人笑着醒来的床,比什么都高。”

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陈江河看见周明远坐在第二排,西装革履的老伙计冲他竖起大拇指。

远处的落地窗透进阳光,在演讲台上投下明暗交错的格子——像极了2005年那个工地的围挡,却比那时温暖许多。

峰会结束后,陈雨桐递来一份文件:“爸,这是董事会通过的决议,提名您为终身荣誉董事长。”

陈江河摆摆手,从内袋掏出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夹着张纸条,是某个老人出院前写的:“谢谢陈老板,让我在这儿找到了家。”

“我退休后,”他将笔记本塞进女儿手里,“每周要回社区值一天班,就当是给你们年轻人当顾问。”

父女俩走出会场,春风卷起陈雨桐的丝巾,她忽然指着远处的建筑群:“爸,你看,那片新社区的绿化,我用了您说的‘四季有花’概念。”

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两根并排生长的树桩。

陈江河望着天边的火烧云,想起今早林春芳在电话里说:“老陈,张大爷今天能自己用智能马桶了,你当年坚持装的那款。”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薄荷糖,忽然觉得这甜味里多了些东西——是时间的沉淀,也是扎根土地的踏实。

深夜回到家,林春芳正在厨房热粥。

电视里播着财经新闻:“房地产行业进入存量时代,康养地产成新蓝海...”陈江河从背后抱住妻子,闻着她身上的烟火气:“老太婆,等咱退休了,就住到社区三楼那套带阳台的房子去,你能在那儿种花。”

“美得你,”林春芳拍开他的手,却往碗里多盛了勺莲子,“社区还缺个业主监督委员会主任呢,非你莫属。”

两人相视而笑,窗外的月光漫进来,照亮桌上的全家福——那是去年在康养社区花园拍的,陈雨桐抱着金毛犬,赵建国站在后排比耶,老人们围在中间,每个人脸上都有阳光。

陈江河咬开薄荷糖,清凉从舌尖蔓延到心口。

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蹲在工地前的自己
新闻:“全国房企破产数量突破500家”。

他摸出抽屉里的旧账本,翻到2005年那页,潦草的字迹写着:“借赵建国工程款80万,月息2分”。

旁边用红笔打了个勾,底下批注:“2008年结清,多给两万辛苦费”。

手机震动,是周明远发来消息:“恭喜,你们的康养社区上了住建部典型案例。”

陈江河笑了笑,望向窗外。

雪不知何时停了,月光洒在养老社区的屋顶,像撒了把碎银。

他想起白天有个老人指着花园里的腊梅说:“这花开得真好,像我老家的院子。”

键盘声中,他给财务发去消息:“把备用金里的五十万划给后勤部,给每个房间装台加湿器。”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远处传来跨年的钟声。

2020年的最后一分钟,陈江河靠在椅背上,听见走廊里有护工在轻声安慰老人:“别怕,天亮了就暖和了。”

他摸出抽屉最深处的铁皮盒,里面装着泛黄的拆迁协议、女儿的第一张奖状,还有2005年那个梅雨季捡到的螺丝。

指尖抚过螺纹,忽然觉得这二十年的跌宕,都藏在这圈深浅不一的纹路里——像年轮,也像命运的指纹。

6 深耕(2023年·银发经济元年)谷雨那天,陈江河蹲在康养社区的菜园里,用指尖捏碎菜青虫。

身后传来轮椅轱辘声,张大爷晃着保温杯:“陈老板,这茬生菜该浇水了吧?”

他抬头笑笑,裤腿上沾着黑土:“您老可比农业专家还精,下午就让小赵来搭棚。”

手机在裤兜震动,是女儿陈雨桐的视频请求。

伦敦的阳光透过工作室落地窗,洒在她面前的3D打印模型上:“爸,你看这个智能护理床,能自动监测心率,还带防压疮按摩功能。”

屏幕里的小姑娘眼里闪着光,鬓角却添了细纹——她回来已经三年了。

林春芳端着中药走进菜园,围裙上还沾着面粉:“又蹲这儿喂虫子呢?

医生说你血压高,少碰这些脏东西。”

陈江河接过碗,望着妻子发福的腰腹,忽然想起刚结婚时她穿旗袍的样子。

“下午有批医学院学生来实习,”他抹了把嘴,“你让厨房多做点红糖发糕,年轻人爱吃甜。”

康养社区的会议室里,陈雨桐正在给员工培训:“适老化设计不
:“老陈,听说你们社区住满了?

现在资本市场都在追银发经济,要不要考虑IPO?”

陈江河望着在花园里打太极的老人们,听着远处传来的古筝声,忽然笑了:“周总,我现在才明白,上市敲钟那玩意儿,不如听老人们说句‘睡得踏实’。”

暮色四合时,陈江河坐在社区凉亭里,看陈雨桐教几个老人用智能手机拍照。

林春芳端来莲子羹,身后跟着拎工具箱的赵建国——他现在兼职修社区的健身器材。

远处的喷泉在夕阳下闪着金光,某个老人的收音机里飘出评书声:“说那浪子回头金不换,方知平平淡淡才是真...”他摸出铁皮盒,将那颗螺丝轻轻放在“记忆花园”的基石旁。

二十年前的梅雨季、十年前的扩张潮、三年前的疫情雪,都在这刻化作凉亭柱子上的木纹——深浅交错,却稳稳撑着头顶的天空。

7 传承(2025年·行业峰会)国家会议中心的穹顶下,陈江河穿着熨得笔挺的中山装,坐在观众席第三排。

舞台上,陈雨桐正在讲解“全龄化社区生态系统”,身后大屏滚动播放着江河康养的发展历程:从2020年第一家社区,到如今覆盖十五个城市的连锁品牌。

“很多人问我,”陈雨桐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来,“一个做传统地产的企业,怎么敢在行业寒冬转型养老?”

她点击遥控器,屏幕上出现2018年那张混凝土返工单的照片,“因为我父亲常说:‘盖房子的人,心里得先有住房子的人。

’”观众席传来轻微的骚动。

陈江河盯着女儿身后的PPT,看见自己2005年的拆迁协议扫描件出现在“初心”板块,旁边配着字:“第一桶金,也是第一份责任”。

他摸了摸中山装内袋,里面装着林春芳今早塞的晕车药——她本来要来,却因为社区有位老人突发心梗走不开。

“下面有请江河康养创始人陈江河先生上台。”

掌声中,陈江河起身时碰掉了钢笔。

弯腰捡拾的瞬间,他看见台下坐着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那是他们社区的“元老住户”,今天特意坐着大巴来捧场。

钢笔帽上刻着“2020年抗疫纪念”,是赵建国送的,笔尖还沾着昨天签退休协议时的墨水。

“我小学没毕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