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书童小说 > 其他类型 > 和离归家后,我带着全村发家致富全局

和离归家后,我带着全村发家致富全局

雾处 著

其他类型连载

“我可没有说什么胡话,这里就是妹妹的家,她想待多久待多久。”平日里比较粗枝大叶的姜知海在关于妹妹的话题上总是有自己独立的雷达。在姜婆子怀疑的眼神扫到他的时候,他第一个站出来撇清关系。不是他的锅,他坚决不背。“是啊!娘。”姜知河第二个表态。姜知清在旁边跟着颔首。三个儿媳这会儿跟鹌鹑一样,不敢随意出声。“咳咳…女户就别想了,我朝规定无夫、无子,父母双亡的寡妇才能成为女户。”同样遭到怀疑的姜老头淡定开口,话是对着姜知知说的。他们村前两年就有一个立女户的人家,他对这个还是知晓一些情况。听姜老头这么说,姜知知有点失望。知道立女户没有这么简单,但没想到这个事情还没有开始实施就夭折了,她只能无奈放弃自己独立出去的想法。本来在现代她就是孤身一人,现...

主角:姜知知宋良   更新:2024-12-27 14:12: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姜知知宋良的其他类型小说《和离归家后,我带着全村发家致富全局》,由网络作家“雾处”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我可没有说什么胡话,这里就是妹妹的家,她想待多久待多久。”平日里比较粗枝大叶的姜知海在关于妹妹的话题上总是有自己独立的雷达。在姜婆子怀疑的眼神扫到他的时候,他第一个站出来撇清关系。不是他的锅,他坚决不背。“是啊!娘。”姜知河第二个表态。姜知清在旁边跟着颔首。三个儿媳这会儿跟鹌鹑一样,不敢随意出声。“咳咳…女户就别想了,我朝规定无夫、无子,父母双亡的寡妇才能成为女户。”同样遭到怀疑的姜老头淡定开口,话是对着姜知知说的。他们村前两年就有一个立女户的人家,他对这个还是知晓一些情况。听姜老头这么说,姜知知有点失望。知道立女户没有这么简单,但没想到这个事情还没有开始实施就夭折了,她只能无奈放弃自己独立出去的想法。本来在现代她就是孤身一人,现...

《和离归家后,我带着全村发家致富全局》精彩片段


“我可没有说什么胡话,这里就是妹妹的家,她想待多久待多久。”平日里比较粗枝大叶的姜知海在关于妹妹的话题上总是有自己独立的雷达。

在姜婆子怀疑的眼神扫到他的时候,他第一个站出来撇清关系。

不是他的锅,他坚决不背。

“是啊!娘。”姜知河第二个表态。

姜知清在旁边跟着颔首。

三个儿媳这会儿跟鹌鹑一样,不敢随意出声。

“咳咳…女户就别想了,我朝规定无夫、无子,父母双亡的寡妇才能成为女户。”同样遭到怀疑的姜老头淡定开口,话是对着姜知知说的。

他们村前两年就有一个立女户的人家,他对这个还是知晓一些情况。

听姜老头这么说,姜知知有点失望。

知道立女户没有这么简单,但没想到这个事情还没有开始实施就夭折了,她只能无奈放弃自己独立出去的想法。

本来在现代她就是孤身一人,现在乍一跟这么多人一起生活还真有点不习惯。

其次就是她怕露馅,毕竟顶着别人的壳子跟熟悉她的人一起生活,她真怕什么时候被人看出不对劲的地方。

但要是让她伪装成原主的性格跟姜家人相处她也是万万做不到的。

那样太憋屈了。

不过三年来原主仅回来两次,每次都是急匆匆来,又急匆匆走,三年没有相处过,有一些其他不为人知的变化,应该也是合理的吧。

并且作为一个被夫家欺负,再和离的女人,受到刺激性格有所变化应该很正常吧!

姜知知就这样在心里安慰自己。

慢慢的也就坦然了。

主要是不坦然她也没有其他办法。

如今正值春耕的季节。

姜家人午时小憩了半个时辰后就纷纷下地了。

连家里的孩子也都有各自的活计,姜知河的大儿子姜来宗跟姜知晏同岁,在古代十岁已经是半个劳动力了,所以跟着家里的大人一起下地了。

姜来意姜来雪两姐妹每天则负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打扫,或者去山脚找一些野菜、挖一些蚯蚓回来喂鸡。

姜婆子这两天则待在家照看姜老头,洗洗衣裳带带孩子。

青山村是十八年前逃荒到这里的人落户而成的村落,共有八十多户人家,其中以姜姓为主。

这也要得益于姜知知她大伯姜子丘的先见之明,提前买通了县衙掌管户籍的大人,姜氏族人才得以分在一起。

而他本人识得一些字,虽然没有考取什么功名,但在大字不识一个的青山村其他村民里面,也算是矮个里面拔高个,侥幸被任命为青山村的里正。

有他在,姜氏族人虽然说不能明地里被照拂,但至少村里没有什么人敢欺负他们。

就这样十几年日子慢慢地过下来。

大家的生活也趋于平稳。

而那时东越国内外都不太安稳,为了安抚人心,朝廷下令逃荒安稳下来的农户可自行开荒,开荒所得免除税赋二十年。

但每户最多只能开荒三亩。

刚开出来的荒地土地不肥,即使种粮食也种不出个什么,所以姜家一直把这三亩地当做自家的菜园子,平日里种种菜供家里吃喝,有多余的还可以挑去卖。

除了这三亩开荒出来的地,姜家还有上田五亩、中田六亩、下田五亩。

别看有十九亩地,但古代的亩产可不比现代。

上田每年最多亩产四至五石,中田亩产三至四石,下田亩产一至三石,每年地里共计产出七千至一万斤左右。

但人总要吃喝,姜家十七口人,一家人一年口粮算三千斤,这里的口粮可不是指的什么大米、面粉,而是其他豆类、麦麸、高粱等粗粮,就这还要混着其它野菜什么的才能混个肚饱。

除此以外还要交田地税和人头税。

东越国的田地税是十税一,每亩地产出每年要上交十分之一。

口粮和田地税一去,剩下的粮食就还剩下三千五百至六千斤左右。

人头税则是七至十四岁的孩子每年要交二十钱,十五岁至六十岁的成人每年要交一百钱,七岁以下、六十岁以上免税。

但古代又有多少人可以活到六十岁以上?

目前光人头税姜家一年就要交上一两银。

农闲时姜家父子都会去县里做工,姜家的女人也都不是懒惰的,只要是地里、山里能找到的都会挑去县城里卖,加上姜老头有时能猎到一些小动物。

一家人一年到头除去日常开销、人情往来,累死累活的居然最多才能存到五两银!

这还是在老天爷给饭吃,家里没有其他重大变故,比如花钱看病之类的情况出现,否则那可能是一个子都存不下,还要倒贴。

也因为如此,姜知知对于姜家能给原主十两银子作为嫁妆感到讶异。

不说远了,就说青山村,那外嫁的女儿能有一身新衣裳,带两吊钱去婆家,那都是要被高看的。

姜家建在村尾,从后院的门出去有一条小路可以直达青山脚下。

青山不是一座小山峰,而是连绵不绝的山峰重叠在一起,一眼都望不到头的那种。

从来没有人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没有人真的翻过这座山,平日里青山村村民最多就是在山脚或者往上一点采点野菜,深山里那是一脚都不敢踏入。

自从发生了姜老头的事情,村民更是跟家里的孩子耳提面命,再三嘱咐不能往里面走。

青山幅员辽阔,姜知知走来没有遇见一个人,山脚的野菜基本都被村里人挖干净了,她只得往上面再走走。

发现野生香椿!一斤7文。

发现如意菜!一斤2文。

发现地米菜!一斤2文。

发现……

刚往上走了一些,系统像是打开了什么开关,一直不停的播报。

姜知知并未感到厌烦,这是什么,这都是钱啊!

而且她发现了系统的另外一个功能,刚才它播报的那些姜知知可还没有见着,这是不是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可以优先找到具有价值的物品。

这不就是一个寻宝器吗?


二狗子见兄妹俩这会儿纷纷把他给无视了,不由得自己表明一下存在感。

“知知姐。”

他这一出声倒是让姜知知萎靡的精神一震,眼前一亮,“你这回去一趟一般能挣多少钱?”

不明白姜知知为什么问这个,但宋川,也就是二狗子还是老实回答。

“大概6、7文,早上因为大家要赶着来县城所以舍得花钱,但一般卖完东西以后不赶时间,他们一般都是走着回去的,少有人坐牛车。”

“那行,10文钱,你送我们回青山村?”姜知知道。

那有什么不行的,宋川立马答应。

姜知河全程没有说话,本来想关心一下卖茶叶的情况,但现在不是方便说话的时候。

见妹妹三两句就决定了怎么回去的事情,姜知河顺手就将手里的背篓提到了牛车上。

娘说了,来县城一切都要听妹妹的。

一路上宋川插科打诨,对他们背篓里的东西只字不提,全程没有多打听一个字。

就这样,一行人大概一个时辰后抵达了青山村。

宋川拒绝了姜知河让到家休息片刻的邀请,只说要赶着回家就走了。

姜知知她们到家时,正好姜婆子等人刚吃完朝食,还没人下地。

此时见她们回来,全都聚拢了过来。

“大哥、知知你们回来了?怎么样?”姜知海热切地看着两人。

其他人没有说话,但眼神中无一不是期盼。

“等一下再说。”姜知知从姜知河放在地上的背篓里把买回来的东西一一拿出来。

先是横放在背篓上的4匹棉布,姜知知把它递给姜婆子,“娘,这些就辛苦你和大嫂给家里人一人做一身衣服。”

姜婆子满脸高兴地接过,嘴上说着,“你们自己一人做一身就行了,我跟你爹都一大把年纪了,哪里还用得着穿什么新衣服。”

即便心疼这些买布的钱,但姜婆子嘴上都没有说什么,这都是孩子的心意。

“那可不行,要说这家里谁最有资格穿这新衣服,就属你和爹。”姜知知不依。

“就是,娘你跟爹现在要是不穿,还想等百年以后躺棺材里再穿吗?”姜知海在旁边帮着说话。

他这话一出,就接受到了几处死亡凝视。

姜婆子将手里的布一把塞到大儿媳手里,操起手边的扫帚就朝姜知海挥了过去。

“你个死小子说的什么浑话?”

姜知海身体一转灵活躲过,在院子里开始新一轮的被动追杀。

“爹爹,羞羞。”小来月看着爹爹被奶奶追着满院子跑,拿着自己的小手在脸上划了两下。

其他孩子这会儿可不关心姜知海被打的事。

“姑姑这真的是拿来给我们做新衣服吗?”姜来雪看着那匹鹅黄色的布眼里全是欢喜。

姜来意也是如此。

“那当然了。”

本来她们这个年纪的女孩穿粉更娇俏,但姜来意姐妹俩因着平日外出干活,皮肤晒得稍微有点黑,穿鹅黄更显肤白。

如果说新衣服是姜来意两姐妹的心头好,那么接着拿出来的糖葫芦就彻底把还在看爹爹挨打的小来月的视线吸引了过来。

一颗颗串连在一起的果实被红色糖浆包裹得晶莹剔透。

小来月抱着姜知知的腿,口水都要从嘴角流下来了,“姑姑,月月可以吃一颗这个吗?一颗就可以了。”

“真的只要一颗吗?那好吧,本来姑姑都打算把这一串都给月月的,既然这样的话,那剩下的就分给其他哥哥姐姐好了。”


“姑姑做饭可真香啊!”姜来简像一只小馋猫,嗅着从灶房传出来的香味,脑袋一个劲地往里面看。

“嗯嗯。”叠在他脑袋上面的姜来月不住点头,表示赞同。

姜来意和姜来理站在他们身后,到底年长一点,表现得稍微要矜持一些,不过那眼神也是不住的往里面瞟。

“叫人回来吃饭。”早就注意到那几个小脑袋的姜知知招呼着。

在其他人还没有回来之前,姜知知先把姜老头的饭食端进了屋,汤是新鲜的鲫鱼汤,中午的骨头汤打算分给几个孩子。

姜知知进屋的时候姜老头正靠坐在床边,手里不停翻转,睁眼间零散的篾条就有了雏形。

编背篓、扎扫帚是青山村每家每户必备的手艺。

姜老头忙活了几十年,这一闲起来还真有点不习惯,索性给自己找点事做,正好家里的背篓也该换新了。

他这手艺虽说不能拿去卖,自己家里使使还是绰绰有余了。

“爹,吃饭了。”姜知知看他做得入神,出声打断了他。

“哎,这日日躺着,骨头都要散架咯。”把手里的家伙什放下,姜老头微微活动了一下身体。

“陈大夫可是说了,让您这次好好养着,免得落下了病根。”姜知知边说,边把饭菜摆在床边的小方桌上。

年岁稍长的人好像都不太喜欢遵循医嘱。

把姜老头安置好出来,姜家人也陆陆续续回来了。

照例是一顿夸赞,姜知知已经开始习以为常了。

饭后。

等一切都收拾妥当,姜知知把其他人叫进屋里。

看着桌上放的那堆铜钱,姜婆子不解,“知知你这是?”

孟氏两眼放光,这加起来估计得10两有余吧!

白天要不是姜知海那个憨货把她拉走,她早就想问那10两嫁妆钱的事了。

“娘,这是当初你们给我陪嫁的钱,我想了想觉得这个钱还是应该拿出来由您收着比较合适。”

倒不是姜知知舍己为人。

一是这钱是老两口给原主的。

二是姜家现在的情况,即使没人说,她也能猜到估计家里没有什么存银。

姜知河三兄弟相继成亲建房生子。

原主成亲的嫁妆。

每天睁眼十几口人的口粮。

这些一件件算下来,老两口手里多半也没有什么银子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把这些钱捏在手里,她感觉有点烫手。

而且不要高估了人性,对于她留在姜家生活,短时间没人说什么,但时间一旦长了,加上手里还捏着这些银子,难免不会有人心生其他想法。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她现在有来钱的途径。

如果她没有来钱的法子,她压根不会升起还嫁妆的念头,谁有都不如自己有。

姜知河几兄弟没有说话,这钱是爹娘给妹妹的,他们没有资格多说什么。

孟氏倒是眼热得很,不过她转头看了看巍然不动的许氏和周氏暗地里撇撇嘴,也没有说话。

她可不会当这个出头鸟。

“这天底下没有给了女儿嫁妆钱还收回的道理,你这是在剜娘的心呐。”姜婆子捶了捶心口,止不住心酸。

她知道闺女是想帮衬家里,说到底还是她们做爹娘的没用。

姜知知伸手扶住老太太,“娘,哪里就有你说的这么严重,这不过就是叫你帮忙保管而已,等以后女儿再嫁人的时候,到时候可是要再加倍给女儿的。”

嫁人什么的当然是哄人的鬼话。

先让人把钱收了再说。

“是啊娘,您就听妹妹的吧!”看有门,孟氏立马冲在第一个开口劝阻。

“干嘛!”衣角再三传来的拉扯让孟氏很不耐烦,一甩手转头瞪着那个罪魁祸首。

“踩我脚了。”姜知海满脸无奈。

他才不想管这个又犯蠢的婆娘,等一会被娘骂了又要躲被窝里哭。

讪讪地挪开脚,没有去管她家那口子的表情,孟氏转头暗含期待的看着姜婆子,恨不得自己替她收下。

见婆婆娘俩似乎僵持住了,一个不肯收,一个硬要给。

作为大嫂的许氏上前了,“娘,你就听知知的,她也是一片好意。”

她倒不是跟孟氏一样的心理,近来家中确实困难,有了这笔钱可以解燃眉之急,就全当她们做哥嫂跟妹妹借的。

而且一家人过多推诿倒显得十分生疏了。

“老婆子,收下吧!”最后是姜老头一锤定音。

他是伤了,不是残了,女儿的嫁妆钱他能挣出来一份,就能挣出来第二份。

在众人的再三劝说下,姜婆子终于还是收下了。

“呼!”走出房门的那刻,姜知知暗暗松了一口气。

前世无牵无挂,无父无母,没有亲近的朋友,没有相爱的恋人,她做事全凭自己心情,从来不用过多考虑身边人的感受。

像今天这样跟亲人间的拉扯倒还是第一次。

又过了两日,姜老头已经可以下地走动了。

这次伤口愈合的情况出乎意料的快,本来陈大夫说估计得在床上休养半个月,结果现在才七八天。

“知知走吧。”许氏在门口喊道。

“来了。”姜知知背着姜老头给她做的新背篓和许氏一起出门了。

最近山里的菌子陆陆续续出来了,村里除了要下地的,其他大人包括一些孩子都在往山上跑。

农户一年到头能挣钱的途径少,所以对于每年大自然的馈赠她们都格外珍惜。

一路上都有村里人跟许氏打招呼,见着姜知知也是笑着关心了两句。

等到山脚的时候,大家就各自分开了。

捡山货一般是不会结伴一起走的,否则要是遇见那种厉害的老手,人眼尖手快的,你跟着一起那就等着吃土吧!

“大嫂你走这边,我去那边看看,一会儿我们还是在这里汇合。”

姜知知也想分开走,方便她暗箱操作。

“行,那你注意不要往里走。”

叮嘱完许氏就提着篮子走了。

菌子也算是一年当中家里的一个进项,虽然因为卖的人太多卖不上价,但蚊子再小也是肉。

而且要是能捡到羊肚菌那样值钱的菌子,那今天就是走大运了。

这样想着许氏的脚步不由加快,转眼就消失在了姜知知眼前。

姜知知看着她那快要飞起的样子笑着摇了摇头。

这两天空闲的时候她去上次摘香椿芽的地方把系统播报的荠菜,还有如意菜也就是蕨菜都摘完了。

一共赚了80文。

算上上次买粟米剩下的100文,一共有180文。

要是换做其他人,短短几天内就能挣到180个铜板那不得高兴坏了。

但姜知知不满意。

在她看来,姜家现在处处都是需要添置的东西。


“知知下山了。”

“这是背的什么,哟,这么多柴火,可真是能干呐。”

等走到山脚,路上的人多了起来,一路跟孟氏和姜知知打招呼的人也不少。

村里的人就是热情,即使不熟也能拉着你停下来唠两句。

姜知知脸上挂着三十度的假笑,还要时不时防备一些自来熟的人扒拉你的背篓。

等到家时她感觉她的脸已经笑僵了。

关上院门,把背篓的柴火野菜什么的先拿出来,然后再把最下面的茶叶倒进姜老头新做出来的簸箕里面,平铺开来。

见姜来月好奇地看着这边,姜知知招了招手,等把人引过来,随后开始雇佣童工。

也不对,不是雇佣。

她是免费欺压。

教完小来月怎么把簸箕里的树叶枯枝挑拣出来,姜知知跟着坐在一边。

姜来意三个小家伙也自觉地动起手来。

又过了片刻,家里其他人也陆陆续续回来了。

姜知知这边处理得差不多了,今天的茶叶就由姜婆子来炒,她负责在旁边指挥。

要不说是干惯了活计的人,昨天看了几次,这会儿炒第一锅的时候姜知知指出了几个问题,等第二锅茶叶下去,姜婆子就已经大致掌握了炒茶的技巧。

等把这些茶叶炒完,估计人也可以出师了。

擦着天黑吃完了饭,大家坐在院里乘凉。

漆黑的天幕挂着密密麻麻的星星一闪一闪,明亮的月亮余辉照在众人的脸上。

姜知知回屋从装茶叶的盒子里捻了一撮丢进水壶里。

这是她刚才到家就收进屋的,否则等天黑露气重了,茶叶又会回潮。

把瓦罐里烧好的滚水倒进去。

在热水的冲泡下茶叶在壶里不停的打转,静置了片刻,茶叶逐渐被泡开。

正经泡茶的功夫姜知知不会,不过忙活了几天也该浅尝一下自己的成果。

见差不多了,姜知知端着水壶和杯子来到院子里。

见她端着这么些杯子,姜家人不明所以,周氏赶忙上前接过。

“来来来,都来尝尝。”姜知知人手分发一个杯子,连最小的姜来月也有。

至于大晚上喝茶会不会睡不着,这不在她现在的考虑范围内。

借着余光,看着杯子里黄澄澄的水,“这就是那茶叶泡出来的水?”

姜知海发出疑问,这看着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怎么那些贵人都喜欢。

他凑近闻了闻,又上嘴抿了一口。

感觉没有尝出什么味,干脆一口焖了。

牛嚼牡丹不外如是。

接过茶杯的孟氏知道这是拿茶叶泡出来的水以后开始肉疼,这拿去卖多好啊。

此时见姜知海一口牛饮,她恨不得上前从他嘴里抠出来。

给这混人喝简直是浪费。

这么想着,她小心翼翼端着杯子凑近嘴边微微抿了一口。

其他人不说,姜老头明显是很喜欢这茶水的味道,“清爽醇厚,回甘悠长,好,这茶是真的好啊!”

姜知知余光瞄到孟氏在往杯子里续茶,赶忙阻止,“三嫂,怀孕的人可不能多喝。”

孟氏停下动作,怀疑地看着姜知知,“真的?”

“那是自然,难不成我还舍不得你多喝这口水?”

听姜知知这么说,孟氏才放下提着的水壶。

她倒不是觉得这茶有多好喝,不过是想着这东西金贵,能多喝一口就多喝一口。

次日。

姜知河顶着熊猫眼出现在姜知知面前时,吓了她一跳,“大哥你这是?”


刚走到姜家门外,姜知知就看到姜婆子几人在门口张望。

见姜知知她们回来了,姜知海姜知清赶紧迎了上来,把背篓从她们身上取下来,抬着进了院子。

“怎么这么晚才回来?”拉着姜知知的手,姜婆子问道。

“没事,就是一时忘了时间,以后不会了。”姜知知手回挽过去,随着姜婆子进了院子。

孟氏已经带着几个孩子跟姜知海进去了。

此时院子里点着一盏油灯,全家人都担忧地等在院子里,现在见她们回来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以后可不许这么晚回来了。”母女俩在门口的话姜老头也听见了。

“是,爹。”姜知知顺从道。

“饿了吧,锅里给你们留了窝窝头。”许氏说完,就进灶房把窝窝头端了出来。

姜知知有点不好意思,本来姜家一日只吃两顿,这咋还额外给她们加餐呢。

这么想着,姜知知的手却很诚实。

那边孟氏跟孩子已经吃上了。

等她们放下碗筷姜知河也把过秤的结果报了出来,她们几人忙了一天,一共摘了34斤茶叶。

姜来意姜来雪各4斤,姜来简3斤,加起来就是11斤。

这已经很不错了,几个孩子的加起来比姜知知还多,姜知知一个人采了10斤。

要说生猛还得是孟氏,一个人摘了13斤。

肚子填饱就着油灯的光姜知知一刻不停歇地开始炒茶叶。

当天采摘回来的鲜茶叶,如果不及时进行炒制则容易变质,今晚就算点着灯,也要把这些茶叶处理完。

这次边炒,姜知知边给姜婆子她们讲解需要注意的要点,等她们学会以后,她就可以解放自己的双手了。

炒茶时需要把茶叶摊开,使其受热均匀,所以一锅茶叶不宜放太多。

家里只有一个锅,姜知知这回足足炒了7锅才算是把这批茶叶炒完。

炒完后,后续的晾晒不需要她操心,看出她脸上的疲惫,姜婆子赶着她去休息。

姜知知没有拒绝,她确实累了。

等躺在床上不到半盏茶的功夫人就陷入了沉睡。

院子里。

“动作轻点,别把知知吵醒了。”见姜知海粗手粗脚的,姜婆子生怕他闹出动静把睡着的闺女吵醒,赶忙提醒道。

正蹑手蹑脚的姜知海,乍一被点名,满脸的茫然。

他没发出声啊!

次日。

照样是睡到自然醒。

等姜知知出来时,就看见姜来月小奶包正一个人在院子里,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正奇怪着,小奶包已经注意到了她,“姑姑,你起来了。”

姜知知颔首,“你刚才是在干什么?”

“跳格子,奶奶说不能把姑姑吵醒,所以来月自己跟自己玩。”小奶包奶声奶气地跟姜知知解释。

听是姜婆子嘱咐的,姜知知心里划过一丝暖意。

她好像有点贪念这家人对原主的好了。

走到前天炒出来的那锅茶叶面前,姜知知拿手碾了碾。

不错。

今天再晒一天就可以收起来了。

饭后还是姜知知几人上山。

昨天她们已经将这片林子的茶叶采了大半,剩下的今天没有耽搁太多时间,差不多在申时初就全部采摘完毕。

姜知知估摸着今天摘的这些差不多在18斤左右。

等隔五六天她们就可以再来摘一次。

到时候二次采摘的是头茬没有完全发起来的嫩芽,估计还能有个七八斤的样子。

下山时,姜知知扒拉了一些柴火野菜什么的挡在每个人的背篓上面。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