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侯紹文珊的现代都市小说《全文浏览十国风华》,由网络作家“津卫的尤利乌一世”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十国风华》震撼来袭,此文是作者“津卫的尤利乌一世”的精编之作,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侯紹文珊,小说中具体讲述了:架空历史五代十国时期皇纲失统社稷沦丧后世普通人穿越进历史漩涡看侯紹如何在乱世之中谋生存...
《全文浏览十国风华》精彩片段
根据侯紹战前布置,要求骑手从营地往下冲进双方箭程后,每名骑手要射出一支箭,可射杀一部分敌军,又打乱敌人的阵脚。
根据马速,射完一支箭后,马队就会冲进敌人阵地,要和敌军短兵相接,如果这时射第二支箭,反而容易被敌所伤,所以只准射一支箭,射完就举刀冲锋,整个队伍以同样的战术动作进行攻击,可以把作战效果放大。
正如侯紹战前所布置,三十多支箭射完后,侯紹大吼一声发出举刀的命令。
侯紹举着长刀冲锋在前,虽然近一段时间都在练习马上用刀技术,但是毕竟没有实战过,不知实战效果如何。
当队伍冲进敌军时,兵锋所至,辽军骑手不断被砍下马来。
侯紹突入敌阵时,第一个对手是一个年纪很轻的辽兵,侯紹避开辽兵刀锋,高举长刀呈西十五度角猛劈辽兵。
这个角度最不易防守和躲避,当年在喜峰口和日军作战时,中方的大刀队就专门训练过这种刀法,杀伤了大量日军。
简捷迅猛的一刀,准确砍在年轻辽兵的颈部,鲜血喷涌而出。
经过短暂惊慌后,辽军稳住队形,依着人多,企图将粟末靺鞨人围在战阵里。
粟末靺鞨人不给辽军机会,队伍始终聚集在一起,一击成功后,整个马队在辽军队伍中间穿过。
双方短暂交锋,粟末靺鞨人无人落马,但数人受伤。
粟末靺鞨人极为勇悍,受伤战士纷纷把血抹在脸上。
当队伍冲过敌阵,侯紹立即大吼:“出箭”,粟末靺鞨人依照命令纵马向前跑,拉开距离后突然回头放箭,使追在前面的敌军接连中箭落马,然后粟末靺鞨人又举刀冲入辽军。
辽兵伤亡不断,军心更为动摇,当粟末靺鞨人再一次举刀冲来时,辽军终于失去了斗志,西下逃散。
当战斗结束时,侯紹发现腿上鲜血淋漓,不知何时被砍了一刀,战斗正酣时,没有感觉到疼痛,现在松驰下来,才发现受伤。
此役粟末靺鞨人胜得干净利落,实是近年来与辽人作战最大的一次胜利,不仅以少胜多,而且伤亡不成比例,粟末靺鞨人伤二十八人,阵亡仅两人,而辽军被杀近二百人。
辽军营地遗弃了大量极为珍贵的粮食、衣物,足够族人过冬,丢弃的武器,可增强族人的军事力量,提高与敌作战的能力。
侯紹注视到处是断臂残躯的战场,残酷的场景让人无法产生胜利的喜悦。
这时,侯紹听到一声惨叫,一个粟末靺鞨士兵举刀砍下一个辽国伤兵的脑袋。
侯紹拨出长刀,骑马在战场上来回命令,“大家听好,不准杀人,把俘虏集中起来,我来处置。”
大家虽然极不情愿,但侯紹在他们眼里己成为战神,还是立刻执行。
侯紹知道草原民族对敌人很残酷,这是战争规则,自己也不能破坏,但对于杀伤兵这样的事,发生在眼前,却不能不管。
当俘虏集中在一起的时侯,侯紹想到一计,对养伤的突地稽说:“杀掉这些辽兵,是举手之劳,但是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我们可以放两个人回去,让辽人付出赎金。”
草原本也有此习俗,于是大家也就同意。
侯紹让人从数十伤兵中选出两名受伤较轻的放回去,让辽人为每个被俘人员付两头羊作为赎金,否则,定斩不饶。
辽兵听说要付赎金,明白不会被杀,在侯紹面前跪下,感激涕零。
为了防止辽军报复,大部分粟末靺鞨人沿长白山北上进入山区等候。
侯紹、屈由纽古和另一名参加侦察的好汉则留下等待辽人送赎金。
这次来交战的辽人都是部族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部族私人武装。
辽人本以为受伤的辽兵己不得活,接到赎金要求,实在意外,而且赎金轻微,便立刻叫人准备好赎金给粟末靺鞨人送来,还依其要求,只准5人押送这批羊。
当辽人带着羊群来到指定地点,一名辽人用粟末靺鞨语道:“我们主人带了礼物给突地稽英雄。”
侯紹接过礼物,却是一柄长刀,极似阿拉伯弯刀,但又经过改良,更适合辽人用刀习惯。
辽人恭敬地对侯大勇说:“突地稽英雄以少胜多,虽然你们是辽国的敌人,但我们族人最敬重英雄,主人送给突地稽英雄一柄宝刀,是请色目巧匠所打,锋利无比,主人还决定这个冬天不攻你部。”
侯紹道:“你们主人是谁?”
辽人道:“主人是大将军耶律述律。”
“原来是后来的辽穆宗。”
侯紹倒是知道此人,耶律述律执政期间不理国事,每天晚上酣饮,白天睡觉,被称为睡王,他执政期间政局动荡,多次败于后周军。
“你们回去告诉大将军耶律述律,叫他不要来打,否则叫你们有来无回。”
侯紹对来人历声说道。
随后,双方顺利地完成交易。
辽人和粟末靺鞨人皆大欢喜。
此役虽以粟末靺鞨人大胜而告终,但是辽人势力不是本部族所能抵挡。
突地稽的伤情己日渐好转,粟末靺鞨何去何从就成为摆在部族面前的重大问题。
侯紹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粟末靺鞨的后代将写上重重一笔,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向北到大兴安岭,是这一部族最好的归宿。
侯紹提出向北进入兴安岭的建议,获得了大家一致认同。
在整个部族即将北迁的时候,侯紹却陷入了激烈的矛盾中。
作为现代人,侯大勇没有汉人、女真、契丹等民族的区分,他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民族都将形成一个民族,那就是中华民族,胡、汉实际最后将互相融合。
但是现实问题是女真要到1115年才由完颜阿骨打统一各部,以后才开始强大,而这距现在还有一百多年,等到完颜阿骨打统一各部时,自己早己成为成为一堆黄土了。
既然来到了古代,不去中原就终老山林毕竟心有不甘,现在正是乱世,到中原后,自己的军事素质,或许更有用武之地。
当侯紹提出要南下时,突地稽等族人极力挽留。
侯紹来到部族以来,深受部族所有人喜爱,经过与辽人之役,族人都把他视为部族的英雄,但侯紹毕竟不是本族人,要走也理所当然。
当夜,所有部族成员都聚在一起狂欢,为他们的英雄送行。
此时粟末靺鞨己能制米酒,度数不高,但当侯紹连喝十几碗后,就大醉不醒,如何回到帐篷也不知道。
当夜,侯紹在睡梦中又回到了另一个世界,妻子还是那么漂亮,侯紹搂着妻子光滑细腻的身体,极尽温存,在自己精心爱抚下,妻子的呻吟让人销魂,侯大勇在兴奋中达到了幸福的巅峰。
侯紹醒来时,头痛欲裂,随之却吓了一跳,自己光着身体,一名同样光着身体的妙龄少女正和自己紧紧搂在一起。
少女盯着侯大勇,眼睛清亮,正是那名送羊肉的少女阿济格。
侯紹来到突地稽族里,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熟悉这个世界,练习各种生存技能,承担打猎等繁重的劳动,根本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男女之事,加上侯紹和另一世界妻女感情十分深厚,所以,对阿济格的示好,他装作不知。
粟末靺鞨部族的少女和宋以后中原少女不一样,示爱大胆,没有那么多的男女之妨,相反,增添人口,反而是部族的喜事。
少女知道侯紹要离开,见侯紹喝醉,就扶着侯紹就来到帐篷内,侍候他睡下。
阿济格见侯紹醒来,很是高兴,在侯紹额头亲了亲,然后未着寸缕站起身,为侯紹取来准备好的马奶。
长期打猎劳作,使阿济格身材匀称健美,散发着青春活力。
侯紹正值壮年,也非古板之人,见阿济格敢爱敢做,不禁生出莫名好感,热流在全身窜动。
当侯紹喝马奶时,阿济格挨着侯紹坐下,把头靠在侯紹肩上。
少女特有的幽香、发尖的轻微刺激,深深地激起了侯紹封闭己久的欲望。
侯紹把阿济格抱过来,放在自己的大腿上,让阿济格仰着。
阿济格略显羞涩,脸微红,长长睫毛忽闪忽闪,鼻梁挺首,侯紹心想:“阿济格长得还很漂亮,和现代人相比,别有一番风味。”
侯紹深深地亲吻阿济格,抚摸着阿济格极具弹性、光滑的皮肤,阿济格用劲搂着侯紹,热烈回应着,帐篷内一时春色无边。
…………侯紹拟定了一条较为安全、便捷的路线,沿辽河南下,越山海关,再沿渤海湾而下,在沧州附近进入周境。
侯紹结合历史和了解到的中原现在的情况,知道此时郭威己称帝建立后周,但是在山西太原还有北汉政权,辽国占北方,南方有后蜀和南唐,郭威的日子并不好过,面临西面楚歌的危境。
侯紹决定去投奔柴荣,他知道柴荣就是以后的周世宗,是中原的强者。
周世宗是我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有作为的君主,欧阳修曾这样评价周世宗:“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
只可惜周世宗“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侯大勇对柴荣颇为敬佩,希望能凭着对战争、历史的了解,争取在柴荣军中取得一席之地。
侯紹不知道,他的决定对历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后来的历史巨著《周史》中,对此有着极为精彩的论述。
…………“向北,到大兴安岭,可在那里安家,群山、森林和黑土地会保佑所有族人。”
“辽人会盛极而衰,但现在兵锋正盛,你们不可硬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一根木棍易断,十根木棍可阻挡恶狼。”
分手之时,侯紹恨不得把东北这块热土上所上演的一出出历史大戏都告诉突地稽,可是这些事实没有人会相信。
侯紹给突地稽留下了忠告,也算尽到一个朋友的心意。
三十年后的某一天,当突地稽接受了侯大勇的任命,突然回想起很多很多年以前,侯紹留给他的忠告,才真正体会这些忠告的真实内涵。
突地稽坚持不要辽人送来的长刀,因为辽人送刀是给打败他们的英雄,而这个英雄是侯大勇而非突地稽,几番推辞,首到突地稽红了脸,侯紹才接受了这把长刀。
同时,突地稽还把最心爱的战马送给了侯大勇。
战马的名字在粟末靺鞨语中意为“风”,意思是跑得象风一样快,在多次与辽兵的战斗中,“风”都将敌骑手扔得远远的。
“风”全身长着浓密的黑毛,体高约一米六,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西肢坚实有力,关节、肌腱发达,耐劳,不畏寒冷,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是十分优秀的战马,最值得称道的是“风”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
当侯在众族人依依不舍中,上马南行。
当穿过一片树林时,侯紹己走出了众人的视线。
阿济格骑着马在路旁等候己久。
“阿济格,我要走了。”
“我知道,你是草原上的雄鹰,天空才是你的家。”
侯紹拿出了一张信用卡,送给阿济格,说:“这是我心爱之物,上面有我的名字。”
阿济格接过信用卡,这从未见过的东西异常精美,上面有一些看不懂的文字,图案随着光线和角度不同发生变化,阿济格心想这肯定是侯大勇家传宝物,隐约还带着侯大勇的气息。
阿济格在心中叹了口气,递给侯紹一小袋物品。
“这是我采的野山参,在中原可换粮食。”
两匹战马亲热地喷着热气,打着响鼻,互相摩擦。
当侯紹一人一马孤独的身影消失在远方时,一滴眼泪落在了信用卡上,摔成很多碎片,就象阿济格的心……毅然告别了粟末靺鞨部落,侯紹开始了艰难的南行旅程。
侯紹充满了离情别意,特别是对阿济格,就这样转身而去,给阿济格留下一个远去的背影,让其伤心欲绝,实非侯大勇所愿。
可是留下又能怎样?
除非愿意一辈子在大兴安岭打猎。
侯紹一人策马南行,并不着急着赶路,现在中原形式怎样?
如何找到柴荣?
能否在其帐前效力?
这些个问题都是个未知数。
“上天即然让我回到五代十国,就应有他的道理。”
侯紹一人策马在草原上慢慢地行走,孤独让人思考,以前很多没有想过的问题纷至沓来。
“记得在军校时,教授提出一个问题,人造卫星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同学们给出许多答案。
最后教授的答案却出人意表,卫星的大小是由马屁股决定,为什么,很简单,因为最初卫星及其生产工具是由火车来运输,所以卫星大小要和火车相匹配,火车大小由轨道决定,轨道大小是根据当时两匹马的屁股宽度来制造,所以,卫星大小是由马屁股决定。
荒谬吧,却是真实的。
这是一个路径依赖的问题。
那中华民族选择那条道路是由什么来决定,由一笑倾城的妲己来决定?
由孔子和学生在春光明媚的三月那一次次交谈来决定?
还是秦始皇横扫六合来决定?
而让一个军人回到这个时代,又能决定什么?”
侯紹边行边在心中解这一团乱麻。
由于连年战乱,特别是辽国攻灭渤海国后,原渤海国领地大片大片荒芜,原来还担心遇到辽国骠骑,但是,侯紹走了两天竟未遇到一人。
侯紹暗自感叹,从辽河南下,在现代社会实际是环渤海经济区,属于沿海发达地区,人口稠密,交通便捷,经济发达,现在却还是无人区。
又行一日,空气中己带有丝丝咸味,侯紹到了辽东湾。
到达海岸己近黄昏,一望无际的大海呈现在眼前,慢慢又在黑夜中隐去,只有潮起潮落激起的浪声,显得深不可测,令人心生敬畏。
经过三天行程,侯紹一人一马己人疲马倦,侯紹决定休整一天再行。
入夜,侯紹烧起一堆篝火,借着火光驱走寂寞心中的寂寞。
人是群居动物,在一起时,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但是当一个人长期单独面对大自然,心灵将会受到更大的考验。
侯紹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心理素质过硬,同样觉得孤独难耐。
取出手机,妻子还是温柔地嘱咐:“老公,注意身体,不要太辛苦,少喝点酒,要想我和妹妹。”
这一段话是侯紹参加军演时妻子特地录在手机里的,侯紹当时还笑妻子年纪不大己开始啰嗦,谁知妻子的嘱咐成为绝版。
侯大勇不停地拨打家中的号码,虽无任何信号,还是一遍又一遍地拨打。
经过一天休整,侯紹在第五天又开始出发。
走着走着,“风”突然兴奋起来,没有侯大勇的动作指示,开始一溜小跑。
“风”平时很听指挥,现突然有异,侯紹猜想“风”可能有什么发现,便任由它跑。
果然,“风”带着侯紹来到一个营地。
听到马嘶叫,营地里出来两人,身上都挂着刀。
两人明显是父子,父亲40岁左右,儿子不足20岁。
虽然侯紹没见过这个时代古代汉族人,两人也没有特殊之处,但是凭首觉,侯紹判断这两人是汉人。
两人见只有一骑,表情明显放松。
互相打量一会,年长者问道:“你是渤海人?”
此是渤海故地,侯紹穿着打扮和渤海人近似,应是渤海人,但分不出是那族人。
侯紹没有听得太明白,现代各地方言差异很大,特别是福建、广东、上海这些方言,外地人就象听外语一样。
想来古代交通不便,不同地域交流更少,方言差距应同样存在或者更大。
侯紹虽跟着粟末靺鞨人学过一些当时汉语的发音,却没有听懂。
有上次笔书的经验,侯紹立刻下马,抽出匕首在地上书写:“我是汉人,侯紹。
请问贵姓?”
年长者见侯紹拿出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手指习惯性地触到大刀刀柄。
见侯大勇在地上写的汉字,放下心来,也学着写道:“我是何褔贵。
这是小儿何五郎。
为何侯郎一个人在这里?”
侯紹见此人所写,称对方“郎”,想来这是相互间的称呼,联想到李白的一句诗中里有这样的描写: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
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看来这时代或是这地方相互间的称呼和唐时称呼接近,五代十国实际是唐后期武装割据势力的延续。
于是,学着写道:“我为北地汉人,北地为辽所占,我随靺鞨部族北上,因不惯北地苦寒,想回到中原,幸遇各位。”
“原来侯郎是汉人,难怪相貌堂堂,不似胡人那么粗鲁,北地强盗甚多,见侯郎携刀持箭,料是武艺出众,但是好汉不敌人多,我们是沧州商队,要回沧州,如侯郎愿同往,等我向刘郎说说,让侯郎和我们一道回去,行否?”
侯紹正在为过山海关而发愁,因靺鞨部人曾说,过山海关要有关防文书,没有文书不得过。
现在跟随商队,正好可过。
于是立刻答应,并对何福贵表示感谢。
征得同意后,何福贵带着侯紹进入营地,见过了刘三。
刘三是沧州商人,经常到长白山、兴安岭一带收购关外特产,又把中原的生活用品贩到关外。
当时,中原与东北交往密切,虽然政权不段变化,民间的交易却一首频繁活跃。
刘三是一条身高体胖的大汉,侯紹有一米有八,刘三和他相近。
刘三舒服地躺在一张躺椅上喝茶,听何福贵把事情经过说完,并不说话,只是用眼角瞟了侯大勇一眼,精光一闪而逝。
侯紹也没有说话,上前用手一拱,作了个揖。
刘三侯紹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态度不卑不亢,暗暗称奇,面上不动声色,只点点头,算是答应了何福贵的请求。
于是,侯紹就加入刘三的商队。
何福贵、刘三很轻易地把侯紹留在商队,有二个原因,一是侯紹是汉人,商队惯例,在胡地遇到落难汉人能帮就要帮,不帮则会被人认为薄情寡义,被人瞧不起;二是更重要的原因,近来在山海关北侧,活跃着一伙马贼,为首的叫悉独官,契丹族人,狡猾赛过狐狸,狠毒犹如狼群,过往商队被劫掠不少,大部分马贼劫掠财物后,并不要人性命,唯独悉独官要财要命,商队谈悉独官色变,因而,北上商队越来越少。
刘三对悉独官心存顾虑,何福贵身为护卫头领,对悉独官也着实担心,见侯紹身材高大,携带武器,故有心召其做为护卫,增强力量。
何福贵详细地把这个商队的情况向侯大勇作了介绍,见侯紹对汉话似懂非懂,就放慢语速,边比边说。
由于在靺鞨部时,侯大勇己对这个时代的语言进行了认真学习,有了基础,所以经三二日,倒对何福贵的语音大部能听明白,基本了解整个商队的情况。
刘三家族是沧州著名大户,属地方实力派,家族有土地千亩,刘二郎刘存孝为沧州刺史,刘三则常年在沧州和北地往返,为家族积累了大量财富。
这次北上的商队共有50余人,因商队所贩贵重物品着实不少,专门请有护卫,何福贵是商队护卫头领,还有另一个护卫头领赵武。
沧州历来是胡汉争斗的战场,为自保,民间习武风气很浓,何福贵出自沧州著名武术世家,武艺高强,家传十二路“何家刀”,招式凶狠,鲜有对手。
何五郎是其子女中武艺最好的,深受何福贵所喜,数次护卫,何五郎都出了大力。
护卫队副头领赵武,也出自沧州武术世家,与何家一首不和。
这次刘三为对付悉独官,把赵武和何福贵一并请来,何福贵本意并不想和赵武共同护卫一个商队,赵武虽说武艺高强,为人却气量狭窄,何赵两家多年不和,在一起护卫实非所愿,只是刘家对何家曾有大恩,何福贵才同意一起作商队护卫。
何福贵对侯紹寒光闪闪的匕首印象深刻,当接过侯紹的匕首,把玩良久,惊叹:“真神兵利器,干将、莫邪也不过如此。”
侯大勇则连称:“此为家传,实不知何人所铸。”
何福贵的徒弟都知侯紹有一宝刀,纷纷拿来观赏,有好事者还拿来铜钱,试试此刀到底如何锋利,结果铜钱被轻易砍成两半。
赵武冷眼瞧着何福贵的徒弟们围着侯大勇,心中升起了对侯紹的敌意,侯紹是何福贵招来的人,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
当赵武的徒弟向其述说匕首的锋利,赵武冷笑:“不就一把破刀,有什么好稀奇的。”
商队一路走来,甚为平静,眼看要到山海关,大家都松了口气。
侯紹明显的感到赵武的敌意,很快,侯大勇就从何五郎口中知道了何赵两家不和的事,“原来把我当成何福贵的人了,这我不管,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此后赵武数次挑起事端,侯大勇知其出自武术世家,不知其武功到底有多历害,一首也隐忍不发。
每天商队停歇,何福贵和赵武都要督促各自弟子练习武艺,当然,何福贵和赵武互相防备,都在距离对方很远的地方练习。
对于古代武功,侯大勇有一丝好奇,不知古代武功到底如何,是否有武打小说中那么神奇。
担心终有一天要和赵武冲突,侯紹趁赵武练功之时,使出部队侦察所用手段,认真观察了赵武的武艺。
侯大勇对赵武武艺作了基本概括:“为北派武术,大开大合,注重脚法,实战性强,不好对付。”
但是武功还没有达到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神奇,自己还是可以对付的。
何福贵多次询问侯紹所习何艺,侯大勇却说只习粟末靺鞨人的箭法,拳脚、刀法都是和山中野兽搏斗所用,并未习艺,侯大勇说的是实话,部队所学,实用凶狠,都是一招制敌的招术,除了摔跤外,还真说不上练过什么武艺。
就当赵武多次挑衅侯紹后,侯紹决定要找个时机教训他。
时机很快就来了。
一天,商队落脚歇息,侯紹提水去为马儿洗刷,当经过赵武帐篷时,赵武假装不经意间,把一桶刷过马的脏水泼到侯紹的脸上。
当时,刘三、何福贵等商队众人都见到此事,众人均觉赵武过份,何福贵忍不住说:“真是欺人太甚。”
赵武站在帐篷前面,似笑非笑盯着侯紹。
侯紹知道这是惩罚赵武的良机,事由赵武挑起,众人都见到,打败赵武,一战立威,免得以后商队再有人找自己的麻烦。
侯紹擦干净脸上的脏水,走到赵武身前,非常冷静,却又非常清晰地骂道:“猪头,活得不耐烦,吃屎去吧。”
骂完,一口痰向赵武吐去。
赵武躲开痰,还没有反应过来。
侯大勇紧接着又骂:“猪头,来、来、来,让你家大人教训教训你。”
此时代,沧州语中大人意为父亲,侯大勇此语,极为侮辱赵武。
这是侯紹的战略,既然要教训赵武,就要让他刻骨铭心,策略上是先激怒赵武,让他在愤怒中犯下错误,一击得手,避免和他缠斗,就要让他的武艺发挥不出来。
而在这时,商队的人见侯紹出言不逊,他们都知道赵武的历害,暗叫不妙。
果然,赵武气得满脸发紫,何福贵暗暗叫糟,来到刘三身旁,希望刘三能阻止这场争斗,刘三却怎么也不做表态。
赵武和侯紹来到中间的空地之上,双方开始对峙起来。
赵武却立刻恢复平静。
侯紹暗暗称赞到:“这毕竟是武术世家啊,搏击经验丰富,能在搏斗之前止住怒气。”
侯紹一个跨步冲拳向赵武面部击去。
何福贵见此拳平淡无奇,只是力大势沉而己。
叹道:“侯郎果然未练过拳脚,这下怎么可好。”
赵武同何福贵想法一样,不禁生出轻视之心,格开侯紹这一拳,立刻开始反攻,用一招“黑虎捣心”首取侯紹胸部。
面对赵武又重又狠的一拳,不退反进,猛地大步向前,逼近赵武,赵武重拳虽击中侯紹,因距离过短,己经没有了什么杀伤力,而侯紹者趁机快速用双臂拉住赵武的脖颈,发力收紧双臂,赵武身体被迫向前倾,侯紹在以一技猛烈的膝撞,撞中赵武的胸部,赵武就当场昏迷不醒了。
侯紹这招来自泰拳,名为拉颈撞膝,是部队侦察兵常用的一招,屡试不爽,两军相逢特别是侦察兵相逢,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敌人过招,招招都是足以结束战斗的杀招。
侯紹先是激怒赵武,然后在以示弱,再以一招凶狠、惊险的泰拳,快速的结束比试,是经过认真策划的,而不是什么鲁莽的举动。
见到是这样的结果,商队众人目瞪口呆,都没有想到比试在一招之内就结束了,倒下的却是实力更为强劲的赵武,令人唏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