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陶玉书林朝阳的现代都市小说《畅读全文版带我去远方》,由网络作家“坐望敬亭”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网文大咖“坐望敬亭”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带我去远方》,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小说推荐,陶玉书林朝阳是文里涉及到的关键人物,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社畜林朝阳为了工作忙的连相亲都没时间,穿越后娶了知青点最美的女知青陶玉书。以为是抱上了美娇娘,结果对方考上大学后便断了联系。家里人为此饱受闲言碎语的困扰,林朝阳却满不在乎,改革开放的浪潮正滚滚而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他哪有空为了一个女知青浪费时间?他本打算利用先奋斗几年赚上几个小目标,然后迅速躺平,从此当一条咸鱼,弥补自己上辈子兢兢业业赚钱却未曾享受过一天自在生活的遗憾。可还没等他实施计......
《畅读全文版带我去远方》精彩片段
聊完了稿子的事,林朝阳回图书馆,路过三角地时,被兴奋的陈健功和邹仕方等人拉住。
“朝阳,来照个相!”
刚才那些领导和嘉宾们合完影,有人走了,还有的在跟熟人聊天。
负责五四文学社筹备的几个小年轻兴奋的不行,争先恐后的上前合影,碰见林朝阳走过来就要拉他。
林朝阳眼看着馆长谢道源走过来,一下子甩开陈健功的胳膊。
跟你不熟,莫挨老子!
“馆长!”
谢道源点点头,“我帮你们合个照?”
“不用不用。”林朝阳连忙摆手。
开小差被馆长抓到,还敢让他帮着合影?
“您先忙,我回馆里了。”林朝阳头也不回的撒丫子跑路。
跟刘昕武合完了影,陈健功有些遗憾的说道:“朝阳这人太低调,我还想介绍他跟您认识一下。他那篇《牧马人》完全继承了您在《班主任》里的思想内核,写的非常好。”
刘昕武望了一眼林朝阳的背影,“他怎么跑这么快?”
“他是图书馆的,馆长在这呢,跑的能不快吗?”
“有意思!”刘昕武哈哈笑了起来,“下回有机会一定认识一下。对了,他那部作品什么时候发表?”
“不知道,这个您得问老周同志。”
周燕如刚走回人群中,刘昕武便上来向她打探林朝阳的那篇《牧马人》何时发表,她心中顿时警惕起来。
要知道刘昕武可不光是个作家,同时也是刚刚创刊的《十月》的编辑之一。
她听说,《十月》眼下正缺稿子呢,尤其是短篇小说。
“编委会一致通过发表,主要是最近积稿太多,所以还得等一等。”
陈健功把林朝阳和《牧马人》夸的跟朵花一样,刘昕武只是好奇打听,完全没有预想到周燕如的心路历程。
随口应付完刘昕武,周燕如心中的危机感不减。
国内的文学创作正在逐渐松绑,文学刊物不断复刊,每一个有水平、有潜力的作者都是刊物的宝贵资源,可不能让林朝阳被别的刊物给拐跑了。
《牧马人》一定要尽快发表,可想到《燕京文艺》现在的人事情况,她又一阵心焦,有时候这种事不是她一个人能决定的。
这天晚上,陶玉书从燕师大回来心情很好,林朝阳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她那篇关于《伤痕》的文学批评被老师夸奖了一番,还准备帮她推荐给今夏刚刚复刊的《文艺报》。
“哎呦!我媳妇要成文学批评家了!”
林朝阳赞美的语气有些夸张,陶玉书既高兴,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别瞎说,人家《文艺报》还不一定能用呢。”她的脸颊带着几分兴奋的红霞,又说道:“还多亏了你提的意见。”
陶玉墨敲诈红烧肉那天下午,林朝阳和陶玉书讨论了好一段时间这篇文章,给她提了不少意见,也算是有些贡献。
“这么说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了?那稿费下来你分我一半!”
听到他的话,陶玉书冷静下来,“夫妻俩分那么清楚干嘛,我的还不就是你的吗?再说了,我还得攒钱给你买手表呢!”
“我跟你开个玩笑嘛!”
林朝阳只是试探一下,见陶玉书油盐不进,只好怀柔的说道。
这丫头,不好糊弄啊!
转眼到了29日,今天是周五,这个礼拜赶上十一,周日和下周一都放假。
林朝阳上班的时候谋划着放假的时候去哪儿玩,来燕京一个多月了,他还没怎么出门逛过呢。
晚上吃饭,陶玉墨看着盘子里的菜忍不住抱怨道:“都十一了,就不能多做个菜,肚子里一点油水都没有。”
陶家七大二小一共九口人,桌上四道菜,只有一盘回锅肉沾点荤腥,关键肉实在是不够分。
抱怨归抱怨,饭还得吃,陶玉墨的抱怨并不是空穴来风。
“妈真是越来越过分了。”吃完饭回到屋里,连陶玉书也忍不住因为今晚的伙食抱怨了起来。
林朝阳也好奇,问道:“爸工资那么高,妈也有退休金,我们每个月还往家里交伙食费,怎么一到月底家里伙食这么差?”
陶父是三级教授,每个月工资229元,在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不到70元的如今是妥妥的高收入人群。
“没钱呗。”陶玉书随口道。
她说的没钱当然不是真没钱,陶家存款有不少,但这个年代大家都储蓄习惯是钱进了存折只进不出。
陶父的工资每个月自己留29块,往家里交200块,包括陶母的退休金,每个月都有一半是直接存进银行的,剩下的钱才是家里人家用的钱。
“玉墨、希文还在上学,希武还得喝奶粉,这几个小的一年就得换一茬衣服。关键是我哥……”
背后说起大舅哥的坏话,陶玉书一点也不嘴软。
“自己的工资不够花,还整天跟妈要钱!”
还有这事?
还别说,大舅哥还真有点啃老族的气质。
林朝阳想起第一次跟大舅哥见面时,陶玉书问他有钱吗,林朝阳以为大舅哥跟他一样,是收入都上交给家里了,敢情陶玉书问那话是因为他花钱太大手大脚?
林朝阳八卦道:“他不给大嫂家用?”
“给啊,每个月给三十块,不到月中就要回去了。”
“到手的钱还能给他?”林朝阳惊奇。
“大嫂那个脾气你也知道,而且我哥这个人鬼话连篇,哄她几句就把钱骗出来了。”
陶玉书说到这里时,语气中充满了对大嫂赵丽的怒其不争。
林朝阳突然有点羡慕起大舅哥了,要是玉书也能像大嫂那么好说话该多好,他何苦还要每天爬格子,为了建设小金库而努力,早就躺平了。
有机会得好好跟大舅哥请教一下。
“你在想什么?”陶玉书瞅着他的脸色,似有所感。
“没什么。”林朝阳心虚了一下,岔开话题道:“那妈就不管他?”
“管?是惯!你以为他那个公子哥儿的样子是谁给惯出来的?”陶玉书越说越气,“妈就是重男轻女。”
“好了好了,又没花你的钱。我记得刚来燕京的时候,你哥还买了条鱼给我接风呢。”林朝阳劝道。
“他啊,在外面就爱穷大方!”
陶玉书挖苦了哥哥一句,平复了情绪,然后说道:“本来我都不爱说这些事,你非得问我!”
得,怪我!
“十一出去玩吧!”林朝阳换了个话题。
此话一出,陶玉书一脸为难。
林朝阳心里有个不好的预感,“十一你不会还要上课吧?”
“不上课。是给《文艺报》的那篇文章,编辑让我再改改,正好放假这两天……”
林朝阳怒不可遏,十分委屈。
又被放鸽子了!
以中国人固有的世俗眼光来看,林朝阳和陶玉书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各种不般配,无论是从个人条件还是家世背景来说,都是如此。
并且因为时代的特殊性,让他们的结合省略了一切的繁文缛节。
林朝阳和陶玉书两人对这些并不在乎,两人甚至没有拍过结婚照,但结婚一年了,两家老人还未曾会过面,这确实是不合情理的。
这里面一方面有距离和交通的原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出于两家人的谨慎。
从林父林母的角度来说,林朝阳娶了这么个大学生儿媳妇,家里又是燕大的书香门第,冒然提出见面,人家同意了还好,不同意岂不是自找不痛快?还可能会引起人家的反感,误以为他们是想攀亲戚。
从陶父陶母的角度来说,他们在见到林朝阳之前,对于他以及林家父母没有过多的了解,能够接受林朝阳来京也是因为女儿的再三坚持。在没确定林朝阳是否是个值得女儿托付终身的另一半之前,他们同样不想草草认下这门亲事。
今天晚上,借着林家父母的一份厚礼,陶父主动说起明年安排两家人见面,证明了这几个月以来,林朝阳的表现赢得了他的认可,真正把林朝阳当成了自家女婿来看待。
当着家里人的面,陶玉书表现的还算克制,可等到回了自己的房间,她一下子就扎进了林朝阳的怀里。
“爸妈这个礼物来的真是太是时候了!”
陶玉书在乎的当然不是礼物本身,而是她和林朝阳的这段婚姻能够得到两家父母的认可和祝福。
别看她平时怼母亲跟小钢炮一样,可没有哪个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对婚姻的祝福。
没等林朝阳说话,她又说道:“那一包山货那么多,肯定不便宜。咱们走的时候妈刚给了我五百块钱,他们二老太破费了。”
“你不是也要给爸妈邮一百块钱吗?礼尚往来。”
“那不一样。这钱本来就是爸妈的,就算以后用到我们自己的钱,那也是我们应该孝敬二老的。
可这个山货是爸妈送给家里的,得想办法让我爸妈也出点血!”
林朝阳闻言不由得笑了出来,“你啊你,就不怕挨你妈的骂?”
“你刚才都说了,礼尚往来嘛!”陶玉书满不在乎。
“那你怎么就知道爸妈不能准备呢?”
陶玉书认真思考了一下,“也是,就算我妈不想回礼,我爸肯定也能想得到。”
“又在背后说丈母娘的坏话,小心我告状!”
“少歪曲我的意思。我妈……倒不至于失礼,她就是没太接受你。你也不要对她有意见,她就是……就是观念没扭转过来。”
林朝阳轻轻的拉住她的手,“她生了个这么好的女儿给我当媳妇,我感谢她还来不及呢!再说了,妈嘴上不待见我,可哪顿饭也没让我饿肚子啊!”
陶玉书被他哄的心里比蜜还甜,这时就听着他又说道:“就是手艺差点。”
她忍不住捶了林朝阳一下,“小心被妈听见!”
“妈要是知道了就是你告的密!”
诚如林朝阳夫妻二人所想的,第二天一早,陶父便开始张罗着给亲家的回礼,拉着不情不愿的陶母外出购物。
等林朝阳上班回来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已经被打包好。
“朝阳,明天一早你去把东西邮了,估计是赶不上过年了。”
陶父对林朝阳吩咐完,语气略带些遗憾,年前收到东西更显锦上添花。
这天一早,林朝阳将东西寄了出去,然后才到图书馆上班。
寒假期间,图书馆八点开门,他上班也从容了很多。
前来借阅的人少了,馆里最近清闲,但偶尔也有重活。
比如今天,图书馆刚进了一批新书,也不多,一万册而已。
一万册搬起来确实不算多,毕竟图书馆几十号人。
真正的难处是在于书架是固定的,多了些新书,就要把一部分书架上的老书替换下来,俗称倒架,这也是图书馆的所有工作内容里,仅次于升降机罢工的辛苦活了。
书架有空位置还好,最怕上面都是新书,不仅是要腾旧挪新,还要整理归纳登记,麻烦的很。
林朝阳属于馆里的生力军,这种活他当仁不让。当然了,他要是不干,馆长也不让。
一面书架两千多册书,今天至少要倒四面到五面。
刚倒了一面书架,林朝阳就有点坚持不住了,对和他搭档的杜蓉说道:“歇会儿吧!”
杜蓉喘着气,“你一个大男人,怎么还没有我体力好?”
被女同志鄙视,林朝阳丝毫没有羞耻感,“倒架比拼的不是体力,而是耐心和耐力,这方面你们女同志是强项。”
杜蓉调侃道:“难怪能把陶教授的女儿娶到手,你这张嘴可真会说。”
大半天的时间用在了倒架上面,下午林朝阳瘫在座位上一动也不想动,杜蓉还有心思去报刊室借杂志。
大部分杂志都是逢五逢十出刊,今天是1月20号,报刊室应该又有一批刊物到货。
想到这,林朝阳突然想起来,《沪上文艺》好像也是每个月20号出刊来着。
也不知道他那篇小说这期能不能发,都快四个月了。
林朝阳心里想着,迈着沉重的步伐前往报刊室。
结果一问,今天刚到的几本《沪上文艺》都被人给借走了,而且全是馆里的职工借的。
林朝阳忍不住心里吐槽,给你们这帮人闲的。
等他下班回了家,发现陶玉书竟然也带回家来一份《沪上文艺》。
“《沪上文艺》啊,这期有什么好作品没有?”林朝阳问。
陶玉书的眼睛放在杂志上,回道:“刚买回来,还没来得及看呢。”
“我看看。”林朝阳说着要上手。
陶玉书一避,“我先看,看完了再给你。”
她说着,手上的动作停下,正好翻到了一篇小说的开篇。
只见标题写着:《秋菊打官司》,作者:王庆来。
马甲!
又见马甲!
《秋菊打官司》这篇小说正是林朝阳背着马甲写给《沪上文艺》的那篇小说,因此收获了168块钱的稿费。
可惜最近手太散,这部分钱现在还剩100块。
上次他光坦白了《牧马人》的事,《秋菊打官司》的事却没说。
正所谓狡兔三窟,当作家的,谁没几个马甲啊!
小金库该攒得攒,而且他心里还有个宏伟的目标——
攒钱换个大房子。
之前换床只是个近期改善生活的目标,既然完成了,那就得换个更大的目标。
可惜就是这年头房屋流通率太低,想买个称心如意的房子可没那么容易。
虽然总是说躺平,但他也明白,首先得创造出一定的条件,才有资格躺平。
这不光是为了他自己,也是为了陶玉书,更是为了家庭的和睦。
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到时候玉书应该会很开心吧?
想到那时候陶玉书的惊喜,林朝阳心中涌出几分期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