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徐阶朱翊釴的现代都市小说《穿越大明,打造超现代国家完整文集》,由网络作家“粤瓜”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古代言情《穿越大明,打造超现代国家》,由网络作家“粤瓜”所著,男女主角分别是徐阶朱翊釴,纯净无弹窗版故事内容,跟随小编一起来阅读吧!详情介绍:他穿越到了奄奄一息的世子身上,灵魂却是一个现代理工男的。父亲裕王常年被爷爷嘉靖冷落,而爷爷整日也只想着长生不老,不务正业。直到他父亲登基成了当朝的新皇帝,他才开始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面对一塌糊涂的大明乱世,他靠着前世所学,改造出了一个超现代化管理的大明盛世……...
《穿越大明,打造超现代国家完整文集》精彩片段
“卖报啦!”
“内阁大臣高阁老推陈出新欲行新法,效益人人了!”
“卖报啦!”
“圣天子体察民情,取消丁税,人人受益啦!”
京师一大早,街头巷尾各个坊间,便见一个个背着斜跨包的小童卖力的吆喝着各种让人侧目的话语。
“卖报……”
一个报童正挥舞着手中土黄色纸张卖力叫喊着,便被一个青色衣袍的书生拉住,“小孩,这是何物?”
“秀才生,这是报纸,今早新刊,”小孩见书生询问,便打开手中的报纸,对着书生扬了扬。
“您买一张不?”
“你是从何处得来,那个书局售卖的?”
见书生没有要买的架势,报童积极神色收敛,“不是那个书局出的,我们这些都是报局拿的,您买一张不?可好看了。”
“报局?”
书生想要拿一份看,却被报童捂住报纸,“秀才生,不买不给看哩!”
“嘿!你这小孩,”书生笑着作势要打,被报童闪开。
“多少钱?”
“两文钱一份,您要几份?”
这些报纸,报童从报局拿,按一文一份,每卖出一份,他便可得一文,自然极力兜售。
“我就一双眼,你说我要几份?”
“您戴双叆叇,不就可以买两份了。”
书生一听笑骂着给了两枚嘉靖通宝给报童,从他手中接过土黄色报纸,“老爷我为了看你这报纸,还得花二百两去买双叆叇,我疯了我?”
“嘿嘿!”
报童笑着走开,接着沿街吆喝,“卖报啦!”
书生打开报纸,便见上头用加粗的宋体字刊印着:隆庆新法!人人受益!
“变法!”
书生一楞,接着往下看,越看越觉得入迷,犹如走在路边被人硬塞了本黄色小杂志般,只觉得内容新颖。
平日里那能接触到这些朝廷公文,一时忘神,却是心潮澎湃,只觉得接触到了一个新的世界般,时而皱眉,时而展颜。
“朝廷内外,皆以钱代物,为防贪官污吏剥削百姓,天子诏:凡滋生人口,永不取赋,凡在生人口,停止取赋!”
“天子体恤百姓艰难,停丁税,为补效朝廷用度,着户部会同锦衣卫清查直隶田亩。”
“有隐匿者,当在清查期间,主动上报,若察清,则从重从严处理!”
“望各自勿心存侥幸!”
“圣天子呀!”
书生连连惊叹,不住感叹,“我大明又出一圣明皇帝呀!中兴有望呀!”
过往的路人被书生模样唬住,纷纷侧目观望,一老者见书生这般,便上前询问道,“秀才这是怎得了,皇上才登基半载,你便知皇上乃是中兴大明的明君了?”
“莫要阿谀奉承,还是需多读诗书为好!”
书生被老汉一通教育,见老汉身穿灰色直裰,身旁还有小仆提挂吃食,不好出言不逊,便好生客气的回道,“老人家,非我谗谀,乃是实言,有感而发,你可知这报纸上说书何事?”
“何事这般,你且道来!”
周围围观的路人被这一老一少激起了兴趣,便也停下脚步,静听下文。
“天子于昨日在乾清宫与诸位内阁大臣商议国事,内阁大臣新郑公提出摊丁入亩之策……”
“秀才,啥是摊丁入亩?”
“是呀?”
“莫急莫急,且听我说来,”书生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关注,早已是面色红润,“这摊丁入亩呀!简单点就是说,取消丁口钱,以后我大明男丁便无需再缴纳丁税了!”
“什么!”
“可是真的?”
“这些大官人,可算是做了回人事了!”
“不止呢,”书生忙压下众人的惊呼,“以后朝廷税赋,不在以粮布等为税赋,而是要统一改征银钱了。”
隆庆帝划拨给朱翊釴的亦庄也就是后世大兴的亦庄镇,皇城南郊外围的大兴地界地势平坦,极为适宜耕作,往来又交通便利,唯一较为可惜的是亦庄的皇庄离永定河过远,朱翊釴无法利用水力来造糖,只能是从铸币厂那边紧急调动三十名工匠过来打造朱翊釴要的制糖机。
黄通早朱翊釴三天来到皇庄,为朱翊釴打个前脚,同时通知这边的管事将朱翊釴在市面上大肆采购的红糖存入空闲的谷仓中。
朱翊釴到时,从外头采买的红糖装在箩筐内,在把头们吆喝下,皇庄的佃农们一担担的挑入仓中,男挑女抬忙的热火朝天,小孩子则是被把头赶在外头,正留着口水看着一箩箩诱人的红糖。
这是朱翊釴第一次在大明见到农家的小孩,面黄肌瘦的脸上满是污秽,鼻涕作活塞状反复运动,大冷天,有些小孩更是穿着双用碎棉布缝制的简易棉袜,颜色东拼西凑的,外头罩着双小草鞋,破棉袄子不知穿了多久没洗,上面满是结痂,补丁更是少不了点缀几个。
看向朱翊釴的眼神里,些许害怕,又带点羡慕,羡慕他披裘戴皮的贵公子模样,又畏惧听命于他的皇庄把头们,连平日里在皇庄高高在上的管事,在这位公子哥面前都得跪地哈腰,一脸讨好像,想来也是得罪不起的人物。
从这些孩子的眼中,朱翊釴看到的只是茫然,是的,眼神茫然,他们从小吃不饱穿不暖,读书更是一种奢侈,大明立国两百余年,寒门再难出士子了。
资源的垄断,产生贫富差矣,使富者恒富,而穷者愈穷,如果是家道中落内有几亩薄田的寒家子弟的话,尚且可以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但是对于这些赤贫的佃农来说,连温饱都是问题,书本笔墨纸砚,岂是他们能供养的上的。
这就让朱翊釴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一个人问牧童:为什么要牧羊?
牧童说:家里穷,只能给地主老爷放羊,地主老爷给饭吃,每月还给几钱银子。
那人又问:那赚了银子后呢?
牧童说:存着娶妻生子哩。
那人再问:那娶妻生子后呢?
牧童便道:养大了娃,父子俩一起给地主老爷放羊呀!
大明每三年开科一次,层层筛选,每年举人进士不过千人,这么一根独木桥,多少人往上面挤,多少人掉下水摔醒弃文,又有多少寒门子弟得以吃上皇粮。
朱翊釴深知,如果不遏制大明的田地兼并,赤贫的佃户只会越来越多,而流民更是会大量出现,并不是所有的失地农户都能成为赤贫的佃户的。
在这个还没有农业机械,农业化肥出现的时代,精耕细作这个词只是那些有几亩薄田的普通农户的最好写照而已,对于佃户们来说,一来地主不会也不肯一人一地的让他们精耕细作,佃户们也不希望地主老爷这样安排,否则按现在的亩产量,交完田租,他们得饿死,也就只能抛荒逃亡加入流民队伍了。
一夫百亩许是夸张修辞,但一夫十几亩却肯定是有的,繁重的劳动和忍饥挨饿,导致他们加入流民队伍的也许就差积劳成疾的一场大病而已了。
尤其是到了明末,微操小能手崇祯皇帝的一系列操作,更是人为的大量制造了许多抛荒的流民,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受政府控制的大量失业聚集人群,都是推翻这个政权的头号大敌。
明末小冰河时期,本来粮食就已经不足,加上王朝通病的土地兼并,佃户们徘徊在温饱线上挣扎,崇祯搞垮魏忠贤之后却听信文官的忽悠,停了矿税,本来就是年年赤字的财政,好不容易有了一项收入。
这一搞,军饷首先就出问题,本着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军饷没了,那就加税,但你架不住人家地主士绅来一记乾坤大挪移,转加摊派,活生生把徘徊在温饱线上的佃户和自耕农给直接逼的逃亡了。
就崇祯朝那种士绅酒肉而佃户吃糠的环境下,就是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张自成,刘自成等跳出来带着那些饿疯了的流民反了他老朱家的天下。
所以朱翊釴才更加明白张居正这个改革者是多么的不容易,尽管他宽以律己严以待人,改革上也是给大明上了条税银的补丁,督促尸位素餐的官员的考成法虽是鞭策,但却有效且短暂的遏制了兼并势头,提高了官员的工作效率。
尽管这条补丁后来随着大明这个官僚系统运作导致的垃圾不断叠加,开始失效,但张居正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敢于走出全国推广一条鞭法这一步,也当得起治世之能臣这一称呼了。
但是对于朱翊釴来说,土地兼并问题要搞,商税更是不搞不行,没钱,大明朝廷就只能当一个大国小政府,统合不了全国的资源流动,调动不了各地的存粮,流民只会越来越多,问题只会越堆越多,最终直接爆发。
辽东的我大清,对于大明来说,不过是又一个蒙元鞑靼而已,只要安抚住流民,即使是万历时期,仅靠矿税这一条财源,大明就能直接一巴掌打我大清直接给拍懵。
你没钱拖欠工人工资,工人都能给你磨洋工,更何况拖欠边军那帮丘八了,谁会帮你卖命打鞑子,活着都没军饷,还指望死了朝廷给抚恤?
就这样一场场的败仗打下来,不仅仅是老百姓开始怕了,就是连那些当兵的都被这一次次失败给整的见了鞑子未打先惊了。
想想解放前的旧中国和明末何其的相像,财政吃紧,军队供应不足,连连败仗,正所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军队一旦失了志气,便如丧家之犬一样,几个人能把百十来人当狗撵着跑。
如果不是伟人横空出世,可能天朝就会再次上演明末时我大清入关时的场景了吧,一旦让小鬼子站稳脚步,可能你我现在就是在说倭国语言也未可知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