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元璋鲁明义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全文浏览》,由网络作家“妙笔入梦”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正在连载中的军事历史《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热血十足!主人公分别是朱元璋鲁明义,由大神作者“妙笔入梦”精心所写,故事精彩内容讲述的是:呈上去给他亲自查看。李进当然知道朱元璋的想法,这哪是让人上奏折,这分明是打算给人家上坟?随便一个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分封制以后必然会引起动乱,这是多少朝代验证过得真理?但是朱元璋为了老朱家永享江山,非要搞一个封王戍边。也不能说封王戍边不好,至少在朱元璋的设想下,在明初这个动荡的环境下,这种政策,能大大稳固朝廷对边境地区的控制。......
《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全文浏览》精彩片段
上书房内。
朱元璋满脸惆怅,而朱标则是疑惑的看着朱元璋,觉得李进应该是说了什么反对的话,让朱元璋如此落寞。
“李进年少轻狂,狂悖无状,父皇不必为此生气,毕竟...”
话还未说完,朱元璋就摇了摇头,挥手打断道:
“天下英雄,唯咱和李进尔。”
朱标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就精彩无比,一番话卡在喉咙里,不知道该说还是不该说。
要知道朱元璋可是一代开国之君,虽然平时不表现出来,但是自视甚高。
自从击败陈友谅之后,这天下人很少再有人能入他的法眼。
如今竟然能给与李进如此高的评价,实在让朱标感到不可思议。
“父皇,言过了吧?”
朱标还是觉得朱元璋有些言过其实了。
朱元璋没有解释,只是将手中的奏折,递给了朱标,让朱标自己体会。
等到朱标看完之后,本来还对封王戍边颇有微词的他,顿时变得豁然开朗。
内心的一点疑虑也被彻底抹除,心底升出对李进的赞赏之情。
“父皇,这李进眼光竟然如此毒辣?”
“儿臣觉得这李进真乃是天纵之才,生而知之者啊!”
朱标的脸上露出不可置信的神情,虽然自己与李进年龄相仿,但是眼光却差了李进很多。
“这是天佑我大明,让此人在大明为官。”
朱元璋听到朱标这样说,脸上却没有露出笑容,淡淡说道: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李进这么聪明,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这天底下聪明人这么多,可能活到最后的又有几个?”
朱元璋的语气很冷,虽然不得不承认李进是个聪明人。
眼光和能力都是顶尖,但是李进到最后能不能善终,还是得看看李进日后如何做。
“李进进京了吗?”
“昨日已经进京,父皇要召见他吗?”
“不用,咱很期待他在奉天殿见到咱的反应。”
想到李进可能出现的反应,父子俩恶作剧的相视一笑。
....
李进自从将义乌的事情交代清楚之后,就离开了义乌县。
当他还在路上的时候,就听说朱元璋打算大封诸王,还要让群臣写下对此事的建议,将奏折呈上去给他亲自查看。
李进当然知道朱元璋的想法,这哪是让人上奏折,这分明是打算给人家上坟?
随便一个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分封制以后必然会引起动乱,这是多少朝代验证过得真理?
但是朱元璋为了老朱家永享江山,非要搞一个封王戍边。
也不能说封王戍边不好,至少在朱元璋的设想下,在明初这个动荡的环境下,这种政策,能大大稳固朝廷对边境地区的控制。
除此之外,九大塞王都还算贤能,至少在抵御蒙古入侵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朱元璋的预想中,他扶持太子朱标,让其他皇子根本没有能力与朱标对抗。
朱标完全能够压制住其他藩王,让他们不敢造次,这样以后也不会产生大的动荡。
即便朱标登基之后,想要削藩,对于朱标来说也是易如反掌。
毕竟经过他精心调教,倾心培育的太子朱标,在各个方面都能碾压这些藩王,他们又怎么可能是朱标的对手。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天天拉着朱标007,哪怕是个驴都不敢这样干,更何况是个人呢?
朱标过劳死,直接暴毙,导致幼主继位,朱允炆被立为太孙。
等到朱允炆继位时,又怎么可能是压制得住他的这些手握大权的叔叔们?
动手削藩更是昏招迭出,直接被老四朱棣给打到了南京,落了个自焚的下场。
这都是朱元璋封王戍边落下的祸根,除此之外,还有每年藩王的供奉,更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朱元璋打仗的确牛逼,这天下无出其右者。
但是治国却是差了那么点意思。
当然,这些李进在内心里吐槽几句就好,真要是敢写上奏折,那就是找死。
既然事情已经成了既定的现实,李进根本没必要反对,胳膊根本拗不过大腿。
而且朱元璋明面上笑呵呵的告诉大家一起商讨,但是此事谁敢反对,那绝对会被朱元璋当场弄死。
李进在奏折里当然是使劲鼓吹封王戍边,至于以后的靖难之役?
那跟自己有个毛关系。
今日一大早,李进闲来无事,就打算前往秦淮河,勾栏听曲。
刚刚来到秦淮河,李进就看到一艘艘花船,在河里漂着,看上去花枝招展。
花船上一个个打扮的妖娆抚媚的姑娘,正冲着河岸上搔首弄姿,极为诱人。
可惜,如今的大明百姓还没达到这么高的消费水平,导致能上花船的都是一些达官贵人。
不过李进可不管这些,直接就往最漂亮的一艘花船走去。
那里不仅看上去花团锦簇,上面的姑娘也是各个娇俏艳丽,十分养眼。
而且那艘花船上面的客人看上去也是最多的。
对于李进来说,客流量就代表这质量,李进觉得在这里勾栏听曲绝对物超所值。
李进快步走到河边,正打算上船,却被一名小厮拦住去路。
“这位客官,看上去眼生。不知有无请柬?”
李进闻言,顿时被气笑了,说道:
“我还是第一次听说逛窑子还要请柬的!”
“让你们老鸨出来,我到要问问,这是什么规矩?”
那人却根本不搭理李进,直接说道:
“对不起,这是高档花船,没有请柬不准上船!”
“当!”
李进直接拿出十两黄金,当头就砸到了那人头上。
“这些够了吗?”
那人大怒,正要发怒,结果看到砸自己头上的,竟然是黄金,顿时就知道李进是个大客户。
能随随便便就拿出十两黄金砸人脑袋的,又能口称本官的,绝对不是他能招惹的存在。
那人赶忙点头哈腰的把地上的黄金捡起,卑微的说道:
“大人赎罪,小的有眼不识泰山,请大人上船。”
“哼!”
李进冷哼一声,斜着眼睛说道:
“现在知道错了?”
说着,就大步跨上了花船,路过小厮身边时,说道:
“黄金就给你当医药费了。”
“狗东西,下次再眼瞎不认识本官,本官非得把你丢到河里喂鱼。”
“是是是,小的知错。”
小厮一听有这种好事,也不管李进的语气,弓着腰不断朝李进道歉。
看样子恨不得给李进当场磕两个。
没有搭理这人,李进转身进入画舫。
结果刚刚进入画舫,就看到让自己震惊的一幕。
松江府,通往上沪县的官道上。
“父皇,我听说松江府占地极少,上沪县更是大半在海边,李进即便再厉害,又能招收多少百姓呢?”
朱标对于即将见到这个上沪县县令十分好奇。
李进,正是上沪县县令的名字。
朱元璋也是眉头紧锁,摇了摇头,说道:
“具体多少,咱也不知道。”
“可是这几年,战乱频繁,如果李进真的如鲁明义所说,那他至少招收了十多万百姓。”
刘伯温这个时候却是插话道:
“只怕不止这么多人。”
“我听说,这李进为了招募流民,出了很多惠民的政策。”
“只要是赶到上沪县的流民,每人每天至少能够喝到三碗大米粥。”
“不仅如此,凡是愿意落户上沪县的百姓,每户更是发放三两白银。”
“而那些不愿意回归上沪县的百姓,则是一律全部没收田产。”
“他这一顿操作下来,不管是不是上沪县的本地人,全都朝上沪县涌去。”
“这么多年下来,只怕得有数十万百姓定居上沪了。”
朱标被刘伯温这一番言语惊住了,没想到这李进竟然有如此大的魄力,敢招收这么多的百姓。
朱棣更是大声叫好道:
“好,这李进竟然凭一己之力,赈济了数十万百姓,实在是我大明不可多得的人才。”
朱元璋也是抚须微笑。
如果李进真的能救活数十万百姓,那李进也算是能臣干吏了。
马皇后轻轻挑起帘子,甚至还能看到不少的百姓,拖家带口朝着上沪县前行。
看到这一幕,马皇后长叹一声,说道:
“看样子上沪县的传闻非虚!!”
所有人顺着马皇后的目光看去,看到这么多流民往上沪而去,他们觉得这个李进,的确不简单。
.....
马车在颠簸中不断前行,临近晌午,几人终于是快赶到了上沪县的境内。
渐渐的,已经能够听到马车外面的传来百姓的欢声笑语。
马车内的众人,在听到这一声声的笑声,嘴角也是微微弯起。
在扬州经历的一幕,实在是太揪心了,相比较而言,这里轻松愉悦的氛围,更让众人感到身心愉悦。
“大哥,你听外面这是什么声音?”
正在这时,朱棣仿佛听到了什么,朝朱标大声询问。
朱标忙凝神静听,竟然听到一阵阵孩子朗读的声音。
听了一阵后,朱标有些迟疑的学着说道:
“啊喔鹅衣乌鱼?”
“这是什么儿歌?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别说朱标了,就连朱元璋和刘伯温都没有听说过。
朱棣忍不住好奇,将头探了出去,想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好高的房子?你们快看啊!!”
朱棣的大叫声,将车内的众人吓了一跳。
“老四,什么事情大惊小怪的?”
朱标这个时候也将头伸了出去。
结果,朱标也变得和朱棣一样。
“爹,娘,你们快来看,这房子跟咱们见得不一样!!”
朱元璋听到二人的叫喊,却是眉头微皱。
自己这个太子怎么还是这么不稳重?
随即,朱元璋就和马皇后先后下了马车,他倒要看看这两个儿子到底看到了什么,如此一惊一乍的。
然后...
朱元璋刚下车,就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
出现在自己眼前的竟然是一座六层的高楼,看上去高达十数丈。
楼房通体灰白色,结构四四方方,好像一个大棺材。
不仅如此,这高楼的占地面积极大,怕不是得有数十亩地。
在这些楼层里面,朱元璋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房间。
如同蜂巢一般,分割的十分均匀,显得极为的规整。
楼房最上方中央处,还刻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上沪实验小学。
“什么叫做小学?”
朱元璋这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高的楼房,更没有听说过什么小学。
刘伯温同样茫然的摇了摇头。
纵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读史书,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小学这个词。
此刻,在一条大路上,只有他们一行人驻足楼房门口观望。
其他百姓面色如常,好似早就司空见惯。
显得朱元璋他们等人没有见过世面一样。
反倒是有不少人盯着他们几人,好奇的上下打量着。
朱元璋顿时感觉有些尴尬,将几人带回马车,随后对随行的侍卫道:
“去查查怎么回事?”
“遵命。”
护卫拱手离开。
“波泼墨佛得特呢勒!!”
朱元璋等人听着孩子的朗读声,不仅觉得心旷神怡。
虽然不知道他们在读什么,但是听到读书声,就是一种享受。
很快,护卫就赶了回来。
“爷,查清楚了。”
“说!”
“这实验小学是上沪县县令李进建造的一处私塾,就是为了普通百姓的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场所。”
“这所学校,至少有着上千个小孩在里面学习。”
“百姓说县令称之为六年义务素质教育,而且在这里学习是完全免费的。”
朱元璋和刘伯温听完之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私塾?
上千人的私塾?而且这些孩子学习竟然还是免费的?
朱元璋吃惊无比,惊讶道:
“你确定这里面有上千个孩童?全都是免费学习?”
“确定,卑职也是向百姓再三确认。”
“他们说,这样的小学,上沪县还有五个。”
“不仅如此,上沪县还有五所中学。”
那侍卫不敢隐瞒,将自己的探听到的消息全部一股脑都说了出来。
朱元璋被震撼的说不出话来。
能让自己的孩子得到读书的机会,这是多少父母一辈子的心愿。
而在自己眼前,这一幕就这样轻松的被实现了。
刘伯温也是在旁感叹道:
“幼有所学,大同之治也不过如此。李进真乃奇人也。”
最新评论